ICS 77.040.20 NB H26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47013.1-2015 代替JB/T4730.1-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 Nondestructive testing of pressure equipments- Part1:Generalrequirements 2015-04-02发布 2015-09-01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NB/T47013.1-2015 目 次 前言 1范围 5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5各无损检测方法的使用原则 9 6无损检测质量管理和安全防护.
13 7无损检测资料和档案 13 附录A(资料性附录)各无损检测方法通常能检测的一般缺陷 16
NB/T 47013.1-2015 前言 本标准NB/T47013《承压设备无损检测》分为以下13个部分: 第1部分:通用要求; 第2部分:射线检测; 第3部分:超声检测; -第4部分:磁粉检测; 第5部分:渗透检测; 第6部分:涡流检测; 第7部分:目视检测; -第8部分:泄漏检测; 第9部分:声发射检测; 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 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第12部分:漏磁检测; 第13部分:脉冲涡流检测.
本部分为NB/T47013的第1部分:通用要求.
本部分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JB/T4730.1-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部分:通用要求》,与JB/T 4730.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范围; -修改了术语和定义; 修改了无损检测人员要求; -增加了对无损检测设备器材的要求; 增加了对无损检测方法和工艺的技术要求; 修改了无损检测方法的能力范围和局限性; 增加了无损检测质量管理和安全防护的要求; -增加了无损检测资料和档案的要求; 一取消了对无损检测机构的要求.
-取消了原附录,增加了资料性附录“各无损检测方法通常能检测的一般缺陷”.
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2)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上海材料研究所、机械工业兰州石油钻采炼油化工设备质 量检测所和大连锅炉压力容器检测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林树青、寿比南、郑晖、关卫和、沈钢、强天鹏、金宇飞、王纪兵、胡军.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B4730-1994、JB/T4730.1-2005.
NB/T 47013.1-201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 1范围 NB/T47013的本部分规定了射线检测、超声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涡流检测、泄漏检测、 目视检测、声发射检测、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漏磁检测和脉冲涡流检测等 无损检测方法的一般要求和使用原则.
本部分适用于在制和在用金属材料制承压设备的无损检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 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2604(部分) 无损检测术语 GB/T 20737 无损检测通用术语和定义 NB/T 47013.2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2部分:射线检测 NB/T 47013.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3部分:超声检测 NB/T 47013.4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4部分:磁粉检测 NB/T 47013.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5部分:渗透检测 NB/T 47013.6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6部分:涡流检测 NB/T 47013.7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7部分:目视检测 NB/T 47013.8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8部分:泄漏检测 NB/T 47013.9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9部分:声发射检测 NB/T 47013.10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0部分:衍射时差法超声检测 NB/T 47013.11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1部分: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 NB/T 47013.12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2部分:漏磁检测 NB/T 47013.13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第13部分:脉冲涡流检测 3术语和定义 GB/T12604(部分)和GB/T2073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 1 无损检测NDTnondestruetive testing 在不损坏检测对象的前提下,以物理或化学方法为手段,借助相应的设备器材,按照规定的 技术要求,对检测对象的内部及表面的结构、性质或状态进行检查和测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 评价.
NB/T 47013.1-2015 3.2 未焊透inpletepenetration 焊接时接头根部未完全熔透的现象.
对于对接焊缝,也指熔敷深度未达到设计要求的现象.
3.3 未熔合lackoffusion 焊缝金属和母材或焊缝金属各焊层之间未结合的部分,可能是如下某种形式: a)侧壁未熔合; b)层间未熔合; c)根部未熔合.
3.4 夹渣slag 残留在焊缝金属中的熔渣.
根据其形成的情况,这些夹渣可能是: a)线状的; b)孤立的; c)成簇的.
3.5 烧穿burn-through 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自坡口背面流出形成的穿孔.
3.6 焊瘤overlap 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流淌到未熔化的母材或焊缝上所形成的金属瘤.
3.7 咬边undercut 母材(或前一道熔敷金属)在焊趾处因焊接而产生的不规则缺口.
3.8 气孔porosity 熔化的金属在凝固时,其中的气体未能逸出而残留下来所形成的空穴.
3.9 裂纹crack 金属原子的结合遭到破坏而形成的新界面所产生的缝隙.
3.10 腐蚀corrosion 金属与环境间的物理-化学相互作用(通常为电化学性质),其结果使金属的性能发生变化、 并常可导致金属、环境或由它们作为组成部分的技术体系的功能受到损伤.
3.11 缩孔shrinkage 铸件在凝固过程中,由于补缩不良而产生的孔洞.
形状极不规则、孔壁粗糙并带有枝状晶, 常出现在铸件最后凝固的部位.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