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2013年修订版).doc

2013,doc,修订版,电网,规划设计,电力能源
文档页数:79
文档大小:1.72MB
文档格式:doc
文档分类:电力能源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技术标准 Q/GZJ00153-2013 广州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 (2013年修订版) 2013年10月发布 2013年10月实施 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发布
广州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2013年修订版) 目次 1总则.. 1 2电网规划的主要原则. .2 3电网规划设计一般技术规定 .3 3.1供电区分类 3.2负荷预测 3 3.3电压等级 4 3.4容载比 4 3.5安全性 5 3.6供电可靠性 5 3.7线损控制 5 3.8中性点接地 6 3.9短路电流 6 6 3.10无功补偿及电压调整 3.11电能质量控制.... 7 3.12通信于扰 .8 3.13绿色电网与环保 .9 10 4110kV及以上电网一 一次部分 13 4.1电厂接入系统 4.1.1一般电广接入系统13 13 4.1.2分布式电源接入系统13 4.1.3厂网协调13 4.2网架结构, 14 4.2.2110kV网架规划15 4.3变电站. 4.3.1变电站布点要求15 15 4.3.2变电站新建和扩建关系 15 4.3.3变电站选址要求16 4.3.4变电站用地要求16 4.3.5变电站建设型式17 4.3.6变电站规模和电气主接线方式17 4.3.7变压器主要参数18 4.3.8变电站其它18 4.4110kV及以上输电线略 19 4.4.1110kV及以上架空线路 19 4.4.2110kV及以上电缆线路 21 5110kV及以上电网二次部分 26 5.1继电保护. .26 5.1.1配置的基本要求26 5.1.2主变压器保护26 5.1.3线路保护26 5.1.4母线(含失灵)保护28 5.1.5交流断路器保护28
广州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2013年修订版) 5.1.6交流高压并联电抗器保护28 5.1.766kV及以下电容器保护29 5.1.866kV及以下电抗器保护29 5.1.966kV及以下站用变保护 29 5.1.10故障录波装置及行波测距装置 29 5.1.11继电保护信息系统30 5.1.12继电保护通道30 5.1.13继电保护设备改造原则31 5.1.14继电保护规划技术原则的其它要求 31 5.2安全自动装置 .32 5.2.1总体要求 32 5.2.2安全自动装置规划原则 32 5.2.3稳控管理主站及在线稳定控制系统规划原则32 5.2.4安全稳定控制通道规划原则 33 5.3电网自动化 5.3.1总体要求33 33 5.3.2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主站系统33 5.3.3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技术原则 38 5.3.4辅助设施 38 5.3.5厂站自动化系统38 5.4通信网络 5.4.1通信网络的基本要求39 39 5.4.2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39 5.4.3光缆网规划设计原则39 5.4.4传输网规划设计原则40 5.4.5业务网规划设计原则41 5.4.6支撑网43 5.4.7应急通信网43 5.4.8辅助设施44 5.5计量 5.5.1计量装置的一般要求45 ..45 5.5.2关口计量点的设置及关口计量装置45 5.5.3终端变电站主变高压侧和主变中低压侧的电能计量装置 46 5.5.4110kV、10kV变电站出线电能计量装置 46 5.5.5用户专用变压器电能计量装置46 5.5.6计量自动化系统47 5.5.7居民低压集抄 5.5.8预付费售电系统48 620kV及以下配电网. 49 6.1相关定义 49 6.1.1配电站49 6.1.2开关站49
广州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2013年修订版) 6.1.3转供电操作49 6.1.4可转供电线路49 6.1.5“π”接49 6.2中低压配电网一般要求 .50 6.2.2中压配电网50 6.2.3低压配电网51 6.3中压电缆网... . 51 6.3.1一般原则 51 6.3.210kV典型接线模式 51 6.3.320kV典型接线模式53 6.4中压架空网 6.4.1一般原则 54 54 6.4.2典型接线模式54 6.5混合型网架 56 6.6开关站和配电站 6.6.1开关站和配电站设置原则56 .56 6.6.210kV中心开关站56 6.6.3配电变压器容量选择及保护 57 6.6.4室内配电站57 6.6.510kV箱式变58 6.6.610kV台架变58 6.7中低压配网通道 6.7.1电缆线路的通道58 6.7.2架空线路的通道59 6.8低压配电网 6.8.1为提高低压用户的供电可靠性,新建室内配电站土建应按两台配变预留位置,对于采 59 用双公变配置的配电站,两台配变的低压母线之间应装设联络开关室内配电站应预留发电车 接口且便于发电车接入.

59 6.8.2典型接线模式59 6.8.3低压配电系统接地型式 60 6.8.4低压架空配电线路 60 6.8.5低压电缆配电线路 61 7配电自动化. ...62 7.1总体原则 7.1.1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必须始终以提高配电网运行管理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与运行 62 效率为主要目标适应未来智能配电网、配调集约化要求遵循安全、可靠和稳定的总体原则.

62 7.1.2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以对实施区域供电可靠性、一次网架、通信通道及相关系统 的全面评估为基础,设定合理目标,制定明确方案,以集中力量推进一个区域,完善一个区域 的建设模式.

62 7.1.3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应同时考虑配电自动化及配套通信通道的建设和改造需求,根据所 属负荷区域选择满足配电自动化应用要求的一次、二次设备,应同步建设配电自动化通信通
广州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原则(2013年修订版) 道,避免二次开挖及重复停电.

62 7.1.4配电自动化建设应按照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充分利用原有的一、二次设备资 源,不应对一次设备进行大规模改造.

62 7.1.5配电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应满足相关国际、行业、企业标准及技术规范要求,并遵循标 准化设计,差异化实施原则,应选用模块化、少维护、低功耗设备.

62 7.2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及信息集成原则.. 7.2.1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应逐步扩展高级应用及智能化应用功能.

62 ..............2 7.2.2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应能够基于网络拓扑和负荷分析,根据架空线路、电缆线路等不 同的网架结构,配合变电站保护装置、配电自动化终端和配电开关等设备及信息实现自动故障 处理功能.62 7.2.3应在基于IEC61968的信息交换建模基础上,构造基于S0A、符合IEC61968标准的配电 自动化的信息交换总线,基于信息交换总线实现配电自动化系统数据与其他应用系统数据的 双向交互.

62 7.2.4应结合广州供电局信息化建设,实现配电自动化相关信息的共享与集成,推进配电自 动化信息综合利用,同时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的信息化支撑.

62 7.2.5遵循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和纵向认证的原则,按照《南方电网电力二次系统 安全防护技术实施规范》及《广东电网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实施规范》的要求配置安全防护 设备.62 7.3配电终端监控选点原则 7.3.1应首先选择重点区域(如政府办公区、军事区、运动场馆区、金融中心区、商业集中区、 技术开发区以及故障易发区域等)、负荷密集区域、重要配电线路上的关键站点、具有联络点、 具备转供能力且近期不需要进行改造的线路进行自动化建设与改造,其它站点宜结合一次设 备的建设与改造逐步实施,但要形成区域及规模效果,避免分散投资.

62 7.3.2应根据供电区域分类,结合配电网供电可靠性要求、开关设备现状及通信条件合理选 择监控点及监控方式,尽量减少对现有开关的改造.

62 7.3.3电缆线路监控点及监控方式的选择如下:63 7.3.4架空线路监控点及监控方式的选择如下:63 7.4配电自动化通信通道建设原则..... 7.4.1配电自动化通信应以“光纤和无线通信为主、电力载波通信为辅”,64 .........64 业级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试点使用无源光网络技术对实现“二遥”功能的配电自动化站点, 具备条件情况下优先采用光纤通信模式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但采用无线公网时需采取相应 的安全防护策略对网架成熟变化小的区域可使用电力载波通信方式64 7.4.3配电自动化通信系统建设应同步考虑通信网络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对配网通信系统 的统一管理.

64 7.4.4配电自动化光纤网络建设应逐步形成光纤通道成环.

64 7.4.5配电自动化通信通道应与基建、业扩配套工程同步建设.

64 7.4.6探索无线通信新技术应用,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试点无线专网,关注3G技术、WiMAX技 术、McWil1技术的发展,探索TD-LTE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组网方式.

64 7.5配电自动化电源建设及配置原则. 7.5.1统一考虑配电自动花终端、通信设备及开关操作电源,结合基建、业扩配套及改造 64 工程同步实施,电源系统容量应满足开关操作、自动化终端及通信设备供电、电房照明要求.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