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没有专门的灭弧装置,它不能带负荷关合或拉开.
A负荷开关B断路 器C自动开关D隔离开关 2、(A)类缺陷为紧急缺陷,使设备不能继续运行,必须立即处理.
AI类 IⅡI类 CII类 3、用做保护接地线或保护接中性线的绝缘导线的颜色为(C)A黑色 B淡蓝 色 C绿/黄双色线 4、高压导线断落地面,教护人员要进入距落地点8-10米范围内抢救触电者救护人员 必须(E). A快步进入 B戴绝缘手套C小步迈进D戴安全帽 E穿绝缘靴、 双脚并拢、稳步跃进 5、在拉、拽、搬动触电者时,应(D),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A用金属或潮湿的物品做工具 B赤手迅速动作 C可触及触电者的 皮肤或其贴身衣服 D用干燥、绝缘的木棒、竹竿、衣物、手套和绳索 6、人站在干燥的木梯上带电安装灯具,为了站稳,可以一手安装,另一手(C) A也不能扶墙 B可扶墙 C可戴绝缘手套扶墙 7、高压设备接地,室内不得接近接地点(E)以内A20米 B10米 C80 米 D6米 E4米
8、围绕计费电能表窃电,窃电量按(B)计算.
A窃电者用电设备容量*窃电时间 B计费电能表标定电流值所指的容量*窃电时 间 9、窃电时间无法查明,则每日窃电时间,动力用户按(D)计算.
A 4H B 6HC 8HD 12H E 24H 10、发、供电设备容量是按系统最大负荷需求量安排的,它对应电力成本中的容量成 本,是以(C)计算基本电费.
A用户实际用电量 B用户实际用电量/功率因数 C用户用电的最高 需求量或变压器容量 11、一个电费结算期内的功率因数是按(C)确定的.
A功率因数表B有功功率表和无功功率表C, 12、低压架空线路相序的排列:面向负荷方向,从左到右(C)AL1L2L3NBN L1 L2L3 C L1 N L2 L3 13、变压器试运行应进行(C)次全电压冲击试验.
A1B3C5 14、真空断路器大修周期是(B).
A一年 B两年C200次操作 D 100次操作
15、变压器大修的周期是(D)A一年 B二年 C三年 D投 入运行后5年内以后每间隔十年吊芯检查一次 16、运行中的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开路,则电流互感器会(B)A空载运行 B烧毁 C熔丝熔断 17、如果发现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开路,应当(B), A立即把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回路短接B立即打电流互感器的一次侧的负荷电流减 少或减到零.
18、运行中的电压互感器工作在(C).
A空载状态 B短路状态 C近似 空载状态 D近似短路状态 19、有载分接开关(B)连续调整绕组分接头位置.
A可以 B不准 20、2006年新国标将S9系列中的损耗值规定为(A).
A能效限定值 B节能 评价值 21、接地线为多股软铜线,其截面积不少于(B)平方毫米.
A16B25C35 22、变电所部分高压设备停电,应执行(A)工作票.
A第一种 B第二种 23、三相二元件电能表不能用于(B),否则少计电能.
A三相三线制系统 B三相四线制系统
24、变压器呼吸器内装硅胶或氧化铝,正常时为蓝色,吸湿后变成(B).
A红 色 B粉红色C紫红色 25、好的变压器油是(B).
A黄色 B浅黄色 C浅红色 26、好的变压器油无味或略带一点(A).
A煤油味B乙炔味 C酸味 27、镉镍电池的额定容量为500AH,放电率为(A)安培.
A100B50C 500D200 28、值班巡检时,人体与10KV带电设备间的安全距离为(B)米.
A0.35 B 0.7C1.0 29、凡是中性点接地的变压器在运行状态、充电状态,其中性点都必须可靠接地,在 停用时(A).
A也必须接地 B可以不接地 30、设备一经合闸便带电运行的状态,称为(C).
A运行状态 B冷备用状 态 C热备用状态 D检修状态 31、我国目前能生产的高效电动机节能产品为(D).
AY系列 BY2系 列 CY3系列 DYX系列 32、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在电气设备(线路)与电源断开时的操作顺序为 (A) A拉开断路器,再拉开隔离开关,最后合上接地开关
B拉开断路器,合上接地开关,最后拉开隔离开关 33、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在电气设备(线路)与电源接通时的操作顺序为 (B).
A先合隔离开关,再断开接地开关,最后合上断路器B先断开接地开关,再合上隔 离开关,最后合断路器 34、线路停电时,断开断路器后,应(A).
A先断开线路侧隔离开关,后断开母线侧隔离开关B先断开母线侧隔离开关,后 断开线路侧隔离开关 35、线路送电时,应(B),最后合上断路器.
A先合线路侧隔离开关,后合母线侧隔离开关B先合母线侧隔离开关,后合线路 侧隔离开关 36、变压器绕组为A级绝缘,其最高允许温度为(A).
A105℃B120℃C 130℃ 37、手动关合、拉开隔离开关时应按(B)进行.
A快慢快 B慢快慢 C 慢快快 D快快慢 38、(B)是重大缺陷,缺陷严重但设备可在短期能安全运行,因此应在短期内消除, 消除前加强监视.
AI类缺陷 BⅡI类缺陷 CⅢI类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