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13.300 08 V SO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1617-2023 代替GB/T21617-2008 危险品 固体氧化性试验方法 Dangerous goods-Test methods for oxidizing solids 2023-11-27发布 2024-06-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C
GB/T 2161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GB/T21617-2008《危险品固体氧化性试验方法》,与GB/T21617-2008相比,除 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更改了试验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8年版的第1章); b)将术语“干纤维素丝”更改为“纤维素”,并更改了定义(见3.1,2008年版的3.2); c)增加了“氧化性固体质量试验”方法(见5.1): d)更改了试样检查的要求(见5.2.2.3.2008年版的5.3): e)更改了检测混合物制备要求(见5.2.2.4,2008年版的5.4): f)更 更改了标准混合物制备要求(见5.2.2.5,2008年版的5.5): g)更改了点火源的要求(见5.2.3,2008年版的6.1): h)更改了“氧化性物质”的定义(见5.2.4.2.3,2008年版的3.1); i)更改了检测混合物重复试验的要求(见5.2.4.2.3,2008年版的7.2.3); j)增加了“氧化性固体质量试验”的结果表示(见6.1).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危险化学品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51)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南京海关危险货物与包装检测中心、上海化工院检测有限公司、常州工业及消费 品检验有限公司、常州工学院、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浙江沙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化工经济 技术发展中心、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黔南州值守应急救援指挥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汪落、高翔、孙怀波、潘鹏、王晨凯、祝惠惠、贺少鹏、何源、蒋伟、赵哲龙、夏邦玮、 李敏、陈乙雯、郝媛、李宏军、何世禹、郭志刚.
2008年首次发布为GB/T21617-2008;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snc
GB/T 21617-2023 危险品固体氧化性试验方法 警告:本文件并未指出可能的安全问题.
试验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安全知识及其安全防护,并保 证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危险品固体氧化性的两种试验方法并规定了结果的表示.
本文件适用于除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有机过氧化物及硝酸铵基化肥外的危险品固体物质的氧化 性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6944-2012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 GB19458危险货物危险特性检验安全规范通则 3术语和定义 GB1945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纤维素cellulose 长度小于100μm、平均直径约25μm、视密度约170kg/m、pH值为5~7的干燥白色化学纤维.
4试剂 4.1检测混合物I:待测物质与纤维素质量比为1:1的混合物.
4.2检测混合物Ⅱ:待测物质与纤维素质量比为4:1的混合物.
4.3标准混合物I:过氧化钙和纤维素的质量比为3:1的混合物.
4.4标准混合物Ⅱ:过氧化钙和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1的混合物.
4.5标准混合物Ⅲ:过氧化钙和纤维素的质量比为1:2的混合物.
4.6标准混合物I:溴酸钾和纤维素的质量比为3:2的混合物.
4.7标准混合物V:溴酸钾和纤维素的质量比为2:3的混合物.
4.8标准混合物V:溴酸钾和纤维素的质量比为3:7的混合物.
5试验方法 5.1氧化性固体质量试验(试验方法1.优先采用) 5.1.1方法原理 将待测物质制成检测混合物进行试验,并把该混合物在燃烧过程中的质量损耗与标准混合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