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梁的强条一: 《抗震规范》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 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 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3采 用,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表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加密区长度 筋最大间距 辩筋最小直径 抗震等级 (采用较大值) (采用最小值) (mm) (mm) (mm) 2hb 500 h/4 6d 100 10 = 1.5hb 500 h/4 8d 100 8 E 1.5h 500 ho/4 8d 150 8 四 1.5h 500 h/4 8d 150 6 注:1d为纵向钢筋直径,h为梁截面高度; 2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时,一、二级 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高规》6.3.2框架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设计时,计入受压钢筋作用的梁端截面混凝土受压区高度与有效 高度之比值,一级不应大于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 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P(%),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 0.2和45f:/f,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表6.3.2-1规定的数值.
表6.3.2-1梁纵向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Pn(%) 位 置 抗震等级 支座(取较大值) 跨中(取较大值) 一级 0.40和80f/f 0.30和65f/f 二级 0.30和65f/ 0.25和55/ 三、四级 0.25和55f/ 0.20和45f/f
有关梁的强条二: 3抗震设计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除按计算 确定外,一级不应小于0.5,二、三级不应小于0.3.
4抗震设计时,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符合表 6.3.2-2的要求;当梁端纵向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表中箍筋最小直径应增大 2mm.
表6.3.2-2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加密区长度(取较大值) 筋最大间距(取悬小值) 筋最小直径 抗震等级 (mm) (mm) (mm) - 2.0h,500 hs/4 6d 100 10 = 1.5hb,500 h/4 8d 100 8 三 1.5hs 500 h/4 8d 150 8 四 1.5hb,500 hs/4 8d 150 6 注:1d为纵向钢筋直径,h为梁截面高度; 2一、二级抗震等级框架梁,当筋直径大于12mm、肢数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 大于150mxm时,筋加密区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松,但不应大于150mm.
《高规》9.3.7(简中简结构)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 于10mm.
2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沿梁 长不变,且不应大于100mm,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3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16m,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 10mm,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框架-核心筒结构也应执行) 《高规》10.2.7转换梁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 0.30%;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
2离柱边1.5倍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梁箍筋应加密,加密区箍筋直径不 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100mm.
加密区箍筋的最小面积配筋率,非抗震设计 时不应小于0.9f/fv:抗震设计时,特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ft/ f1.2f/f和1.1ft/fy 3偏心受拉的转换梁的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贯通, 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 不小于16mm的腰筋.
2
有关梁的应条一: 《抗震规范》6.3.2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抗震规范》6.3.4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 一、二级不应少于2中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 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2.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 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 1/20: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 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高规》6.3.1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可按计算跨度的1/10~1/18确定: 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梁截面高度的1/4, 也不宜小于200mm.
当梁高较小或采用扁梁时,除应验算其承载力和受剪截面要求外,尚应满足 刚度和裂缝的有关要求.
在计算梁的挠度时,可扣除梁的合理起拱值:对现浇梁 板结构,宜考虑梁受压翼缘的有利影响.
《高规》6.3.3梁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抗震设计时,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不应大于 2.75%:当梁端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大于2.5%时,受压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受 拉钢筋的一半.
2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应至少各配置两根纵向配筋,一、二级抗震设计时 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分别不应小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 面面积的1/4:三、四级抗震设计和非抗震设计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3一、二、三级抗震等级的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的直径,对 矩形截面柱,不宜大于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对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 向钢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长的1/20.
《高规》6.3.4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配筋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规》6.3.5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的箍筋尚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 1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3
有关梁的应条二: 一级 Pw≥0.30f./f (6.3.5-1) 二级 Pw≥0.28f./f (6.3.5-2) 三、四级 Pm≥0.26f./f (6.3.5-3) 式中:P-框架梁沿梁全长箍筋的面积配筋率.
2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 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 300mm.
3箍筋应有135°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和 75mm的较大值.
4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钢筋受拉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 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钢筋受压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 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5框架梁非加密区箍筋最大间距不宜大于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
《高规》6.3.6框架梁的纵向钢筋不应与箍筋、拉筋及预埋件等焊接.
《高规》6.3.7框架梁上开洞时,洞口位置宜位于梁跨中1/3区段,洞口高度不 应大于梁高的40%:开洞较大时应进行承载力验算.
梁上洞口周边应配置附加纵 向钢筋和箍筋(图6.3.7),并应符合计算及构造要求.
4 图6.3.7梁上洞口周边 配筋构造示意 1一洞口上、下附加纵向钢筋:2一洞 口上、下附加筋:3--洞口两侧附加 箍筋:4一梁纵向钢筋:4一受拉钢筋 的锚固长度 《混规》9.2.1梁的纵向受力钢筋应符合下列规定: 1伸入梁支座范围内的钢筋不应少于2根.
2梁高不小于300mm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梁高小于300mm时,钢筋 直径不应小于8mm.
3梁上部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梁下部钢筋水平 有关梁的应条三: 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当下部钢筋多于2层时,2层以上钢筋水平方向的中距应 比下面2层的中距增大一倍:各层钢筋之间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d为钢筋的最大直 径.
4在梁的配筋密集区域宜采用并筋的配筋形式 《混规》9.2.4在钢筋混凝土悬臂梁中,应有不少于2根上部钢筋伸至悬臂梁外 端,并向下弯折不小于12d:其余钢筋不应在梁的上部截断,而应按本规范第 9.2.8条规定的弯起点位置向下弯折,并按本规范第9.2.7条的规定在梁的下边 锚固.
《混规》9.2.5梁内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Plin应符合下列规定: Pu.mn=0.6 Wvbf (9.2.5) 当T/(Vb)>2.0时,取T/(Vb)=2.0.
式中:Pum-受扭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A/(bh); b-受剪的截面宽度,按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取 用,对箱形截面构件,b应以b代替; A一沿截面周边布置的受扭纵向钢筋总截面面积.
沿截面周边布置受扭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应大于200mm及梁截面短边长度:除应在 梁截面四角设置受扭纵向钢筋外,其余受扭纵向钢筋宜沿截面周边均匀对称布置 受扭纵向钢筋应按受拉钢筋锚固在支座内.
在弯剪扭构件中,配置在截面弯曲受拉边的纵向受力钢筋,其截面面积不应 小于按本规范第8.5.1条规定的受弯构件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计算的钢筋截面 面积与按本条受扭纵向钢筋配筋率计算并分配到弯曲受拉边的钢筋截面面积之 和.
《混规》9.2.6梁的上部纵向构造钢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当梁端按简支计算但实际受到部分约束时,应在支座区上部设置纵向构造 钢筋.
其截面面积不应小于梁跨中下部纵向受力钢筋计算所需截面面积的1/4, 且不应少于2根.
该纵向构造钢筋自支座边缘向跨内伸出的长度不应小于 10/5,1为梁的计算跨度.
《混规》9.2.10在弯剪扭构件中,箍筋的配筋率p不应小于0.28f/f.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