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927.3-2021 无疵小试样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 第3部分: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测定.pdf

2021,GB/T,无疵,晚材率,推荐性国家标准
文档页数:6
文档大小:450.88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推荐性国家标准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CCS B 68 ICS 79.04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927.3-2021 代替GB/T1930-2009 无疵小试样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 第3部分: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测定 Test methods for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mall clear wood specimens-Part 3:Determination of the growth rings width and latewoodrateofwood 2021-12-31发布 2022-07-01实施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
GB/T 1927.3-2021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GB/T1927《无疣小试样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的第3部分.

GB/T1927已经发 布了以下部分: 第1部分:试材采集; 第2部分:取样方法和一般要求; 一第3部分: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测定; 第4部分:含水率测定; -第5部分:密度测定; 第6部分:干缩性测定; 第7部分:吸水性测定; 第8部分:湿胀性测定; 第9部分:抗弯强度测定; 第10部分:抗弯弹性模量测定; 第12部分:横纹抗压强度测定; 第17部分:冲击韧性测定; 第18部分:抗冲击压痕测定; 第19部分:硬度测定: -第20部分:抗劈力测定.

本文件代替GB/T1930-2009《木材年轮宽度和晚材率测定方法》,与GB/T1930-2009相比,除 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a)在全文中将“年轮”更改为”生长轮”; b)增加了生长轮、生长轮宽度、晚材、晚材率的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木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1)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际竹藤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厦门明红堂工艺品有限公 司、苏州昆仑绿建木结构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世友木业有限公司、红木杭家居科技(湖州)有限公司、 北京林业大学、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齐鲁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 学、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费本华、安鑫、黄安民、虞华强、赵荣军、赵有科、李晓玲、黄荣风、金枝、张冉、 徐金梅、向鹅玲、黄灿、倪峻、倪月忠、张超、张淑琴、刘蝶、陈美玲、陈琦、宋莎莎、谢桂军、李万菊、陈礼生、 唐彤、米冰冰、连彩萍、罗俊吉、黄仲华、高艳玲、杨娜、甄伟.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1980年首次发布为GB1930-1980,1991年第一次修订,2009年第二次修订; 一本次为第三次修订,调整为GB/T1927的第3部分.

GB/T 1927.3-2021 引言 本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标准在木材科学研究、教学、木材检验、木结构设计、木材加工生产等方 面应用广泛,是木材行业重要的基础标准.

1980年,我国发布了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第一版国 家标准(GB/T1927~GB/T1943),1991年和2009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修订.

近年来,随着木材科学技 术的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1SO)对ISO3129:2012(木材无疵小试样木材物理力学试验取样方法和 一般要求》进行了修订,对1SO3130:1975《木材物理力学试验含水率测定》、ISO3131:1975《本材 物理力学试验密度测定》等15项试验方法国际标准进行了整合修订,基于此,为与国际标准接轨,本次 对我国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国家标准进行第3次修订,将分散的22个试验方法整合调整为 GB/T1927的分部分文件,在修订中采纳了最新版本的国际标准.

一第1部分:试材采集.

目的在于描述开展无小试样本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的试材采集方法.

一第2部分:取样方法和一般要求.

目的在于确立适用于开展无疵小试样本材物理力学性质试 验方法时需要遵守的试样锯解、截取方法和一股要求.

-一第3部分: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疵小试样本材的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 的测定方法.

一第4部分:含水率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疣小试样木材的含水率的测定方法.

一第5部分:密度测定,目的在于描述无小试样木材在相应含水率下的密度、气干密度、绝干 密度和基本密度的测定方法.

一第6部分:干缩性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疣小试样本材的径向、弦向干缩性和体积干缩性的测 定方法.

一第7部分:吸水性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疣小试样木材6h.24h和最大吸水率的测定方法.

一第8部分:湿账性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疣小试样木材的径向、弦向湿胀性和体积湿胀性的测 定方法.

-一第9部分:抗弯强度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小试样本材的抗弯强度的测定方法.

-一第10部分:抗弯弹性模量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小试样木材的抗弯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

-一第11部分:顺纹抗压强度测定,目的在于描述无小试样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的测定方法.

"一第12部分:横纹抗压强度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疵小试样本材的横纹抗压比例极限强度包 括横纹全部抗压比例极限强度和横纹局部抗压比例极限强度的测定方法.

一第13部分:横纹抗压弹性模量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疣小试样本材的横纹抗压弹性模量的测 定方法.

一第14部分:顺纹抗拉强度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疣小试样木材的顺纹抗拉强度的测定方法.

"一第15部分:横纹抗拉强度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疣小试样本材的横纹抗拉强度的测定方法.

一第16部分:顺纹抗剪强度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疣小试样木材的顺纹抗剪强度的测定方法.

一第17部分:冲击韧性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疣小试样本材的弦向冲击韧性的测定方法.

一第18部分:抗冲击压痕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疵小试样本材的抗冲击压痕性能的测定方法.

一第19部分:硬度测定,目的在于描述无小试样木材的径向、弦向和纵向硬度的测定方法.

一第20部分:抗劈力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疵小试样本材的径面和弦面抗劈力的测定方法.

一第21部分:握钉力测定.

目的在于描述无疵小试样木材的握钉力的测定方法.

GB/T 1927.3-2021 无疵小试样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 第3部分: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测定 1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测定无小试样本材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的试验设备、试样、试验步骤、计算结果和 试验记录等.

本文件适用于无疣小试样木材横切面上生长轮界限明显的生长轮宽度及早晚材区别明显的木材生 长轮中晚材率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T1927.2一2021无疣小试样本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第2部分:取样方法和一般要求 LY/T1788-2008本材性质术语 3术语和定义 LY/T1788-200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生长轮growthring 树木形成层在每个生长周期所形成并在树干横切面上所看到的围绕着髓心的同心圆环.

注:有些热带树木终年生长不停,因面没有明晰的年轮,但可能有生长轮.

在温带地区,树木的生长轮就是年轮.

[来源:LY/T 3.2.11] 3.2 生长轮宽度growthringwidth 相邻两个轮界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3.3 晚材latewood 树木在一个生长轮内生长季节晚期所形成的靠近树皮方向的木材.

[来源:1Y/T17882008 3.2.15,有修改] 3.4 晚材率latewoodratio 本材横切面上晚材宽度占其所在生长轮宽度的百分率.

[来源:LY/T1788-2008 3.2.16,有修改] 4原理 测定试样整生长轮的宽度、个数及晚材总宽度,确定其生长轮平均宽度及晚材率.

GB/T 1927.3-2021 5试验设备 测试量具,测量尺寸应精确至0.01mm.

6试样 6.1采用硬度试样或专门制作的试样.

6.2硬度试样制作要求和检测按GB/T1927.2-2021中第4章规定进行.

7试验步骤 7.1在试样横切面上,按径向垂直生长轮划一直线,沿直线测出完整生长轮部分的总宽度,精确至 0.01mm,并数出测量范围内的生长轮个数.

8结果计算 8.1试样生长轮的平均宽度,应按式(1)计算,准确至0.1mm.

...(1) 式中: R.-一试样生长轮的平均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一一试样测定范围内的完整生长轮总宽度,单位为毫米(mm); n一试样测定范围内的完整生长轮数,单位为个.

8.2晚材率应按式(2)计算,精确至1%.

Lv = SL. ×100 (2) 6 式中: Lv 试样的晚材率,%; ∑L一一测定范围内的晚材总宽度,单位为毫米(mm); b 一试样测定范围内的完整生长轮总宽度,单位为毫米(mm).

9试验结果记录与报告 9.1本材生长轮宽度和晚材率测定记录见附录A.

9.2试验报告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信息: a)测定所依据的文件,即GB/T1927.2-2021中5.6.4规定内容编写; b)树种; c)试材产地或采集地; d)实验室的湿度和相对湿度; e)试验结果的计算和各统计量; f)进行测试的日期: g)测试机构名称.

2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人家白着呢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