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27.180 CCSF19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T11340-2023 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基本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forconstruction of smartrenewable energypower plants 2023-12-28发布 2024-06-28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11340-2023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总体要求 5智能系统架构搭建 6智能感知系统建设 7一体化平台搭建 8安全要求 附录A(资料性)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架构
NB/T 11340-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有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五凌电力有限公司、五凌电力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 限公司、浙江正泰智维能源服务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朱振军、邓睿、胡蝶、谭振国、曾佳佳、何葵东、邓鹏程、李贤明、邓盛名、 曾维才、李文明、丁爱军、苏亮、陈志勇、李建周、石元、刘文阳、邱凯、康纪黎、申潘威、李闯、 刘晓波、何婷、何飞跃、李昀、张天文、卢永倩.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 一号,100761).
NB/T11340-2023 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基本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总体要求、智能系统架构搭建、智能感知系统建设、一体化平 台搭建、安全要求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场站智能化建设,其他类型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20273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安全技术要求 GB/T22239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2224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 GB/T30155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GB/T33901工业物联网仪表身份标识协议 GB/T33905(部分)智能传感器 GB/T34068物联网总体技术智能传感器接口规范 GB/T36572电力监控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导则 NB/T10918智能风电场技术导则 DL/T1732电力物联网传感器信息模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NB/T1091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总体要求 4.1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应通过态势全面感知、数据智能分析、设备自动优化运行、系统主动安全防 护等智能化方式,建设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适应、自决策、自执行”特征的智能化电站.
4.2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应以一体化平台为基础,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 智能等技术,实现发电设备的智能监视与控制、智能诊断、智能运行、智能检修、智能生产管理等功能.
4.3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网络安全防护、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定级应分别满足 GB/T36572、GB/T22239、GB/T22240的要求.
4.4新能源智能化场站应采用总体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通过智能感知系统和一体化平台搭建实现智 能化系统建设.
5智能系统架构搭建 5.1一般规定 5.1.1智能系统架构分层设置,宜采用设备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结构,典型系统架构参见附录A.
NB/T 11340-2023 5.1.2设备层包括智能传感器、控制器、智能设备、风电机组监控系统、设备状态监控系统、变电站综 合自动化系统等,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部署于风力发电机组、逆变器、机电设备等现地位置,实现单 一或部分设备的数据采集、处理,服务器等设备部署于新能源场站,完成对各类设备的监视、控制等智 能化功能.
5.1.3传输层由通信网络组成,实现数据传输功能.
5.1.4应用层包括生产运行、维护检修、智能巡检、经营决策、电力市场辅助决策等功能,服务器可部 署于新能源场站或远程机房,将信息系统与业务需求深度融合,实现多类型的储存、分析、应用,为智 能生产管理提供支持.
5.1.5智能系统应建设全场站统一实时分布式数据库,数据库实时性满足智能化控制要求.
5.1.6智能系统生产数据建设,应对场站生产实时数据、空间数据、环境数据、设备资料信息等泛在感 知信息进行统一高效的处理、存储和发布.
5.1.7智能信息设备应选用统一的标准接口,对于不具备标准接口的设备及系统,均可采用工业以太网 现场总线或其他常规通信方式接入.
5.2设备层 5.2.1智能设备层建设应满足主备余设计要求,划分主备放置区.
5.2.2智能设备应具备即插即用、参数远程配置、边缘计算、固件升级、模型升级等功能.
5.2.3智能设备应具备下列功能: a)数字传感功能,能够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 b)能根据约束条件和控制目标,自动完成控制功能; c)机电设备保护功能: d)机电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和故障预警功能: e)允余装置具备自动切换功能; f)自诊断与自恢复功能: g)具备装置注册、参数远程配置、固件升级、模型升级等功能: h)可支持边缘计算与云端协同功能,满足设备一致性测试和互操作性测试的要求.
5.2.4智能传感器性能应满足下列要求: a)智能传感器功能和接口应满足GB/T33905(部分)、GB/T34068、GB/T33901的性能要求, 信息模型宜满足DL/T1732的要求.
b)传感器的精度、灵敏度、分辨率、响应时间、可靠性、稳定性、适宜工作环境和通信能力应满 足业务智能化处理的需求,并根据技术和需求的发展不断完善.
c)传感器可采用普通传感器采集数据,由后端连接的智能控制器、信息系统进行处理和传输,也 可采用具备数据直接处理能力的智能传感器.
5.2.5智能场站的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系统、变流系统和变桨系统可编程控制器,光伏跟踪支架系统可 编程控制器、配置储能的光伏系统控制器、升压站设备断路器辅助控制器、继电保护装置、同步向量装 置、故障录波器、各类测控装置等现地控制系统,应满足下列要求: a)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功能.
b)新能源场站设备应满足自动化操作的需求,通过控制器、智能设备接受远程操作命令,快速、 准确执行.
升压站断路器等关键设备操作时应满足五防闭锁等安全要求.
c)新能源场站智能化建设可采用手机、平板电脑、机器人等移动终端扩大信息采集范围,并实现 移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