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T/CNAS08-2019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护理 Nursing care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oxygen therapy 2019-11-10发布 2020-01-01实施 中华护理学会 发布
T/CNAS08-2019 前言 本标准由中华护理学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 理研究所、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 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山西省临汾市中心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素、吴欣娟、齐晓玖、么莉、张海燕、刘宇、高玉芳、崔妙玲、鲜于云艳、 杨晶、孙玫、韩春燕、张智霞.
T/CNAS08-2019 成人氧气吸入疗法护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成人氧气吸入疗法的基本要求、操作程序、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原则,不包含高原用氧、 高压用氧、机械通气给氧及儿童用氧.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注册护士.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367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510-2016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氧气吸入疗法oxygen therapy 通过吸入高于空气氧浓度的气体,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及氧含量,纠正低氧 血症的治疗方法,简称氧疗.
3.2 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 100ml动脉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比.
3.3 脉搏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level measured by pulse oximetry 经皮肤检测外周小动脉(通常用手指端)搏动时循环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百分 比. 3.4 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血浆中物理溶解的O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为80~100mmHg.
3.5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血浆中物理溶解的CO分子所产生的压力,正常值为35~45mmHg.
T/CNAS 08-2019 3.6 低氧血症hypoxemia 标准大气压下,血液中的动脉血氧分压<60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45mmHg- 3.8 氧中毒oxygen toxicity 因吸入氧浓度过高或吸氧时间过长(吸氧浓度≥60%,持续时间≥24h:或吸氧浓度100%,持续时 间≥6h),全身机体可能产生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通常表现为肺及其表面黏膜、毛细血管和中枢 神经系统的损害.
患者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疼痛、呼吸增快、恶心、呕吐、烦躁、干咳、进行性呼 吸困难等.
3.9 控制性氧疗controlledoxygen therapy 针对低氧并伴有高碳酸血症(或风险)的患者,需严格控制吸入氧浓度使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55~ 60mmHg,脉搏血氧饱和度在88%~92%的给氧方法.
3. 10 储氧面罩reservoir mask 为提高吸氧浓度在常规面罩上附加有体积为600~1000mL储气囊的一种给氧装置.
3.11 文丘里面罩venturimask 3. 12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flow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 通过高流量鼻塞持续为患者提供可以调控并相对恒定吸氧浓度(21%~100%)、温度(31°C~37°C) 和相对湿度的高流量(8~80L/min)吸入气体的治疗方式.
3. 13 表面湿化passoverhumidification 在室温条件下,氧气流经含水湿化物的表面,将水蒸汽带入氧气流中,并使其均匀分布,使吸入 气体中的水蒸汽含量增加的湿化方法.
3. 14 入水湿化bubblehumidification 在室温或适当温控条件下,氧气经过液态水产生气泡,使吸入气体中的水蒸汽含量增加的一种湿化 方法.
4缩略语 2
T/CNAS 08-2019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SpO:脉博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 level measured by pulse oximetry) PaCO: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arteri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FiO:吸入氧浓度(fractional inspired oxygen) 5基本要求 5.1应根据医响进行氧疗,紧急情况下可在无医的情况下进行氧疗.
5.2应遵循氧疗安全原则.
5.3应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和调整氧疗装置及方案.
5.4氧疗过程中应观察患者情况,及时识别并发症.
5.5非一次性氧疗装置应一人一用一消毒,应遵循WS/T367规定.
6操作程序 6.1操作前评估 6.1.1应评估惠者意识、呼吸状况及缺氧程度、气道通畅情况.
6.1.2应评估患者基础疾病和有无高碳酸血症风险,可参见附录A.
6.1.3应评估供氧设备.
6.2选择给氧方式 6.2.1氧流量需求在1~5L/min时,宜选择鼻导管给氧.
6.2.2氧流量需求在5~10L/min时、不存在高碳酸血症风险时,宜选择普通面罩.
6.2.3氧流量需求在6~15L/min、不存在高碳酸血症风险时,宜选择储氧面罩.
6.2.4氧流量需求在2~15L/min、存在高碳酸血症风险时,宜选择文丘里面罩, 6.2.5氧流量需求在8~80L/min、pH>7.3时,可选择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氧流量需求≥15L/min者尤 其适用.
6.3实施 6.3.1应根据氧疗医及环境情况,准备供氧设备(氧气瓶或中心供氧装置)、流量表、湿化装置、 给氧装置及吸氧用物.
使用氧气瓶时,应先连接压力表,打开氧气阀,确保氧气瓶内气体压力≥0.2MPa.
6.3.2应核对患者信息、吸氧时间、吸氧方法及流量.
6.3.3应瞩患者取舒适体位,解释吸氧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6.3.4应确认流量表、给氧装置(含管路)、湿化装置,连接紧密.
6.3.5调节氧流量,流量应以流量计浮标中间位置为准,并检查装置是否通畅.
6.3.6氨戴氧疗装置 6.3.6.1使用鼻导管者,应将前端置于患者鼻孔中,深度为1.5cm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