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20 CCS B 61 T/HBSF 林 业 团 体 标 准 T/HBSF017-2024 苦木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Code of practice for production of tissue culture seedlingsofPicrasmqquassioides (D. Don) Benn. 2024-12-27发布 2025-01-01实施 湖北省林学会 发布
T/HBSF 017-2024 目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外植体采集与处理 4.1母树选择 4.2采集时间与部位 4.3外植体贮藏与运输 5培养前准备.. 5.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5.2培养基保存 6组织培养 6.1外植体的预处理 2 6.2初代培养 6.3增殖培养 . 6.4生根培养, 7炼苗... 8移栽.. 8.1移栽基质准备, 8.2组培苗移栽 8.3苗期管理. 9苗木出面 9.1苗木分级 9.2 苗木标识, 10苗木包装 运输与检疫 10.1包装及运输, 10.2检疫 11档案管理 附录A(资料性) 苦木组织培养培养基配方表. 附录B(资料性) 苦木主要有害生物及其防治方法 h 附录C(资料性) 苗木质量分级指标. 6
T/HBSF 017-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林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归口并宣贯.
本文件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襄阳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杜克兵、胡睿、刘同、廖妮燕、冷英、柒应芳、李兵、刘友彩、曾建军、芦贤 博.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存在的疑问或修改意见,可咨询或至湖北省林学会,联系电话:, 邮箱:. II
T/HBSF 017-2024 苦木组培苗生产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苦木(Picrasma quassioides(D.Don)Benn.)组培苗生产技术的外植体采集与处 理、培养前准备、组织培养、炼苗、移栽、苗木出圃、苗木包装、运输与检疫、档案管理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苦木组培苗培育及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6001育苗技术规程 GB/T23473林业植物及其产品调运检疫规程 LY/T1882林木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 LY/T2289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档案 LY/T2290林木种苗标签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1 苦木Picrasmaquassioides(D.Don)Benn. 苦木科(Sinargqubaceae)苦木属(Picrasma)的落叶乔木,花期4月~5A果期6月~9月,分布 于南亚北部及东亚,在我国主要产于黄河流域及以南地区.
其枝叶是一种传核中药,主要活性成分包括 生物碱、苦木素、三类等化合物,具有抗炎、抗癌、解热、抗病毒和降业压等作用.
4外植体采集与处理 4.1母树选择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10a~20a生的优树.
4.2采集时间与部位 4月~9月,连续2d以上的晴天时,采集树冠外围中上部当年生长5cm以上的租壮嫩枝:或者 10月~翌年3月,采集树冠外围中土部的当年生或一年生租壮枝条于温室内水培,取新萌发的长3cm 以上嫩枝.
4.3外植体贮藏与运输 外植体即采即用.
若不能及时使用,可用湿布包裹保湿,4C贮藏不宜超过5d.
若长距离运输, 需冷藏保湿.
5培养前准备 5.1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根据各类培养基的配方(见附录A),用70%~80%的最终体积的蒸馏水加热溶解,依次加入大量元 素、微量元素、铁盐、有机物、钼酸钠、植物生长调节剂母液等,完全溶解后定容,用1mol/LNa0H溶
T/HBSF 017-2024 液调节至pH5.8~6.0.
分装、封口、标记后,采用高温高压(121C,0.105MPa)灭菌20min.
5.2培养基保存 参照LY/T1882的有关规定执行.
6组织培养 6.1外植体的预处理 剪除叶片和叶柄,将枝条剪成长约3cm的带芽茎段,用低浓度洗衣粉液浸泡2min~5min,并用 软毛刷轻轻刷洗外植体表面,随后流水冲洗2h,转入超净工作台.
6.2初代培养 6.2.1外植体消毒 超净工作台消毒结束后,将预处理后的带芽茎段先用75%酒精消毒30s,无菌水冲洗2次,每次 30s:再用0.1%HgCl:消毒9min~10min(野外采集的茎段)或6minr-7min(室内水培萌发的茎 段),无菌水冲洗4次,每次30s:无菌滤纸吸于茎段表面的水分.
6.2.2外植体接种 将消毒后的带芽茎段下部切除约0.3cm,垂直插入胶芽诱导培养基中,每瓶接种1个~2个外植 体,注明培养基种类、接种时间等诺息.
6.2.3培养条件 接种后,将植物材料置于(25土2)C的组培室内培养,光照强度1500Lux~2000Lux,光照时间 16h/d.
接种15d后统计外植体的污染率和褐化率,20d左右腋芽开始萌发,3A后统计芽萌发 率.
6.3增殖培养 萌发的腋芽长到2cm以上时切取幼芽,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每瓶接种1个~2个芽,接种35d 后统计增殖系数每隔35d~40d,将丛生芽进行分割.
置于增殖培养基中培养,扩大无菌苗数量.
培养条件与6.23相同 6.4生根培养 将高c以上、带3片-5片叶的无菌苗沿茎基部切下表种于生根培养基中,每瓶接种1株~2 株,培养30d~40d后获得生根组培苗,并统计生根率诺养条件与6.2.3相同.
7炼苗 选取苗高≥5m、长3cm以上的不定根≥3条的完整植株,移至光照5000Lux~8000Lux,温度 25C~28C的环境中炼苗5d~7d:随后松开瓶盖1d~2d 8移栽 8.1移裁基质准备 将营养土:珍珠岩按体积比7:3均匀混合.
移裁前1d~2d,用75%代森锰锌或70%甲基托布津 的500倍~800倍溶液浇透基质消毒.
8.2组培苗移栽 取出组培苗,用清水洗去根部的培养基,置于带有少量水的托盘中待移栽.
移栽时,先往直径6cm~ 8cm、高10cm~15cm的容器装填一半基质,再放入组培苗,保持根系舒展,添加基质至苗高的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