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 020. 40 CCS B64 T/STXH 团体标 准 T/STXH0002-2024 风景林碳汇价值评估技术规程 Technical guide for assessing the carbon sink value of scenic forests 2024-12-05发布 2024-12-05实施 江苏省生态学会 发布
T/STXH 0002-2024 目次 前 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碳库选择 4.1选择原则 4.2选择范围 5样地调查.
5.1风景林类型划分 5.2样地设置 5.3样桩设置 5.4乔木层碳库调查, 5.5灌木层碳库调查, 5.6草本层碳库调查, 5.7枯落物层碳库调查 5.8土壤有机碳库调查 5.9碳排放调查 6风景林碳储量计量.. 6.1风景林总碳储量 6.2土壤有机碳储量, 6.3乔木层碳储量, 6.4灌木层碳储量 6.5草本层碳储量, 6.6枯落物层碳储量, 7风景林碳排放量计量, 8风景林碳汇量评估.. 9风景林碳汇价值评估 10风景林碳汇价值监测 附录A (资料性)调查记录表 附录 B (资料性)生物量估算模型 附录 C (资料性)生物量含碳率 附录 D (资料性)碳排放因子系数参考值. 12
T/STXH 0002-2024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出.
本文件由江苏省生态学会归口并负责宣贯.
本文件起草单位:宿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永、葛之藏、王慧珠、毛岭峰、马冬冬、彭思利、梁浩然、汪依颖、朱嘉、 薛冉婷、程龙飞、肖波、陶欣驰、张其兴、潘永胜、刘璐、陆家祎、田旭莹、邢玮、连经纬.
T/STXH 0002-2024 风景林碳汇价值评估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风景林碳汇价值评估的样地调查、碳储量和碳排放量计量、碳汇量和碳汇价值评估以 及碳汇价值监测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风景林碳汇价值调查评估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DB31/T1232-2020城市森林碳汇调查及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HJ1167-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NY/T1121.4-2006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LY/T1237-1999森林土壤有机质的测定及碳氮比的计算 DB31/T1234-2020城市森林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风景林 scenic forests 分布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等区域中,以乔木为主体的具有较高美学观赏价值,同时 兼具生态改善、游憩观赏和生产经营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
3. 2 森林碳库forestcarbonpools 森林生态系统中碳的储存库,主要由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枯死木和土壤有机碳五大 碳库组成.
3.3 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土壤层以上以干重表示的活体植物的生物量,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3. 4 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biomass 活根生物量,通常不包括难以从土壤有机成分或枯落物中区分出来的细根(直径≤2.0mm).
3.5 枯落物 litter 土壤层以上,直径小于≤5.0cm、处于不同分解状态的死生物量,包括凋落物和腐殖质等.
3. 6 土壤有机质soilorganicmatter 定土层深度内矿质土和有机土中的有机质,包括难以从地下生物量中区分出来的细根.
含碳率carbon fraction 单位质量干物质的碳含量.
风景林碳储量 scenic forest carbon storagc
T/STXH 0002-2024 截至某一个时间点,风景林生态系统各碳库中所累积的碳量.
3. 9 风景林碳汇量scenic forest carbon sinks 一定时间段内,评估范围内风景林生态系统各碳库碳储量总变化量,减去碳排放量.
4碳库选择 4.1选择原则 遵循成本有效性、保守性和降低不确定性原则.
4.2选择范围 风景林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枯落物和土壤有机碳库.
5样地调查 5.1风景林类型划分 确定拟进行碳汇价值评估的风景林范围后,根据森林资源清查数据,结合实地踏查,按照森林类 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等)、配置方式(乔-灌-草、乔-灌和乔-草等)、林龄及树种 等情况,将风景林划分为不同类型.
5.2样地设置 采用典型取样法,每种风景林类型设置3个以上20mX20m的样地,样地边缘离地块边界至少10m 以上,具体确定方法按照DB31/T1232-2020规定执行.
GPS定位样地西北角,统一记录并编号,填写附 录A表A.1样地基本情况调查记录表.
在样地内设置灌木层、草本层和枯落物层调查样方.
灌木样方4个,规格2m×2m,分别位于样地 西南角、西北角、东北角、东南角:草本和枯落物样方在灌木样方内设置,规格1mX1m:土壤调查及 取样设置在样地东南角向西2m处.
5.3样桩设置 在样地四个角埋设样桩,样桩直径5cm、长度80cm:在灌木和草本样方中心点埋设样桩,样方样 桩直径2cm,长度50cm.
样桩埋设后,至少露出地面20cm.
对样地样桩统一编号,样方样桩不编号.
复位时根据样地设置图查找样地样桩,如被破坏,通过样 方样桩进行复位.
5.4乔木层碳库调查 按照HJ1167-2021相关方法,对样地内胸径≥5cm的活立木进行每木检尺,包括树种名称、胸径、 树高、冠幅和生长状态等,填写附录A表A.2乔木层调查记录表.
5.5灌木层碳库调查 对灌木样方内灌木(包括直径<5.0cm的幼树)进行每木调查,包括种名、株数(丛数)、平均高 度、盖度和基径等,填写附录A表A.3中灌末层调查记录表. 样方内每种灌木各选定一株(丛),采集每 株(丛)灌木1枝,测定其鲜重,剪碎混匀后取500g,80℃恒温下烘干至恒重,测定干重、含水率和含 碳率,通过每株(丛)枝数换算为单位样地面积的灌木层(林)地上生物量. 5.6草本层碳库调查 对草本样方内草本植物种名、株数(丛数)或多度、盖度、高度等进行调查,填写附录A表A.3中草 本层调查记录表. 采集样方内草本植物,测定其鲜重,剪碎混匀后取200g,80C恒温下烘干至恒 重,测定干重、含水率和含碳率,换算为单位样地面积的草本层地上生物量. 5.7枯落物层碳库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