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日期2015-01-01).docx

01,2015,docx,施行,环境保护,政策文件
文档页数:15
文档大小:35.16KB
文档格式:docx
文档分类:政策文件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 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 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 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 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 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 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 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 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五条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六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 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 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七条国家支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 鼓励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 保护科学技术水平.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 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 鼓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环境保护志愿者开展环 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 风气.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 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传,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保护工作 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对本行政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军队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有 -2-
关法律的规定对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 管理.

第十一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十二条每年6月5日为环境日.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国家环境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并公布实 施.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 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编制本行政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 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实施.

环境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 任务、保障措施等,并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和城乡规划等相衔接.

第十四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组织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 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第十五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国家环境质量标 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 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对国家环境质量标 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的地方 环境质量标准.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 部门备案.

-3-
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

第十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 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 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 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 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

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应当报国务院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国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

国务院环境保 护主管部门制定监测规范,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 规划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 制,加强对环境监测的管理.

有关行业、专业等各类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设置应当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监测规范的要求.

监测机构应当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监测设备,遵守监测规 范.

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第十八条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或者委托 专业机构,对环境状况进行调查、评价,建立环境资源承载能 力监测预警机制.

第十九条编制有关开发利用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 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利用规划,不得组织实施; 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第二十条国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污 染和生态破坏联合防治协调机制,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 统一监测、统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规定以外的跨行政区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 由上级人民政府协调解决,或者由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协商解决.

第二十一条国家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 -4-
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环境保护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 用和环境服务等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第二十二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 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 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 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

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 境,依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 持.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委 托的环境监察机构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 检查.

被检查者应当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实施现 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 密.

第二十五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 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 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 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第二十六条国家实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 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自标完成情况纳入对本 级人民政府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 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 依据.

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 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 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

-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