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石化和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经济总量大, 产业关联度高,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防军工密切相关, 在我国工业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基本满足了经济社会 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需要.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技 术创新、产业结构、绿色发展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 由石化和化学工业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为贯彻落实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 2025》和《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 意见》,推动石化和化学工业由大变强,指导石化和化学工业 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中的石化和化学 工业是指以右油、天然气、煤炭、化学矿和生物质等为原料进 行化学加工的产业,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专用设备 制造业.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行业现状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 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和世界 经济复苏艰难曲折的外部环境,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积极应 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全行业总 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促进经济社会 健康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 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产值年均增长9%,工业增加值年 均增长9.4%,2015年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万亿元.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学品生产国,甲醇、化肥、农药、氯 碱、轮胎、无机原料等重要大宗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
主要 产品保障能力逐步增强,乙烯、丙烯的当量自给率分别提高 到50%和72%,化工新材料自给率达到63%.
2.结构调整稳步推进.
区域布局进一步改善,建成了22 个千万吨级炼油、10个百方吨级乙烯基地,形成了长江三角 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产业集聚区:建成云贵 鄂磷肥、青海和新疆钾肥等大型化工基地以及蒙西、宁东、陕 北等现代煤化工基地.
化工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产业集聚 能力持续提升,已建成32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产品结构
调整持续深化,22种高毒农药产量降至农药总产量的2%左 右,高养分含量磷复肥在磷肥中比例达到90.8%,离子膜法 烧碱产能比例提高到98.6%,子午线轮胎产量比重提高到 90.9%.
随着新型煤化工和丙烷脱氢等技术获得突破,非石 油基乙烯和丙烯产量占比提高到12%和27%,有效提高了 我国石化化工产品的保障能力.
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 增强,建成了数百个石化化工企业技术中心.
高强碳纤维、六 氟磷酸锂、反渗透膜、生物基增塑剂等一批化工新材料实现 产业化,一些拥有特色技术的中小型化工企业逐渐成为 化工新材料和高端专用化学品领域创新的主体.
氯碱用全氟 离子交换膜、湿法炼胶等生产技术实现突破,建成了方吨级 煤制芳烃装置.
对二甲苯和煤制烯烃等一批大型石化、煤化 工技术装备实现国产化,部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节能减排取得成效.
在全国率先建立能效领跑者发布制 度,涌现出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化工园区和生产企 业.
2011-2014年,全行业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 20%,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目标全部完成.
行业主要污染 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2014年石化和化学工业万元产值化学 需氧量(COD)、氨氮和二氧化硫(SO2)的排放强度分别为 0.43千克/万元、0.07千克/万元和1.79千克/万元,较
2010年分别下降47.6%、40%和23.5%.
煤化工、农药、 染料等行业污染防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磷矿石等化学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重金属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5.两化融合逐步深化.
超过90%的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应用 了过程控制系统(PCS),生产过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生产优化系统(APC)生产制造执行(MES)企业资源计划 管理系统(ERP)也已在企业中大范围应用,生产效率进一步 提高.
石化、轮胎、化肥、煤化工、氯碱、氟化工等行业率先开 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
6.国际合作成果显著.
“十二五”时期,石化和化工行业对 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巴斯夫、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杜邦等国 际化工跨国公司积极拓展在华业务,建设研发中心和生产基 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品档次明显提升.
国内石化化工企 业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跨国并购,中国化工收购马克西 姆-阿甘公司、倍耐力公司等取得较好成效,提高了国内行业 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轮胎行业在天然橡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 地区重点布局,投资建设多家工厂.
氮肥行业已向孟加拉、巴 西、越南、新西兰等国家输出合成氨、尿素生产技术.
钾肥行 业在海外10多个国家投资了20余个项自,弥补了国内钾肥 供应不足.
(二)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经济总量和发展质 量都有较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水平仍有差距.
1.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传统产品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电石、烧碱、聚氯乙烯、磷肥、氮肥等重点行业产能过剩尤为 明显.
以乙烯、对二甲苯、乙二醇等为代表的大宗基础原料和 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国内自给率偏低, 工程塑料、高端聚烯烃塑料、特种橡胶、电子化学品等高端产 品仍需大量进口.
2.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科技投入整体偏低,前瞻性原始 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前瞻性技术创新储备,达到国际领先水 平的核心技术较少.
核心工艺包开发、关键工程问题解决能 力不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科技成果 转化率较低,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较弱.
3.安全环保压力较大.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化工围城”、 “城围化工”问题日益显现,加之部分企业安全意识薄弱, 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行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凸显,“谈 化色变”和“邻避效应”对行业发展制约较大.
随着环保排 放标准不断提高,行业面临的环境生态保护压力不断加大.
4.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石化和化学工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产能分布分散,部分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尚未进入化工园区.
同时,化工园区“数量多、分布散”的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