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pdf

pdf,协同,温室,臭氧,颗粒物,研究报告
文档页数:88
文档大小:12.44M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北京大学 ENERGY FOUNDATION 能源基金会 中国臭氧颗粒物温室气体协同控 制的中长期战略研究 Medium and long-termstrategies for synergistic control of ozone PM2.s and greenhouse gases in China 北京大学 2023.5.12 PekingUniversity May12 2023
致谢 本研究由北京大学统筹撰写,由能源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ACKNOWLEDGEMENT This report is a product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is fu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立项背景、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气候变化对中国臭氧背景值的影响 2.1中国背景值变化. 2.1.1数据来源.. .3 2.1.2臭氧背景值计算方法. 2.1.3中国重点城市群臭氧背景浓度分析. 2.2气象因素对中国臭氧浓度变化的影响. 2.3气候变化对中国臭氧背景值浓度变化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臭氧、颗粒物和温室气体达标方案制定与分析.. ....13 3.1基于臭氧污染达标的分省排放控制目标制定.. ...13 3.1.1空气质量模型的模拟改善与敏感性试验设置 14 3.1.2臭氧生成对前体物敏感性的分区域分析及减排路径设计...18 3.1.3臭氧前体物减排的PM2s污染减缓协同效益分析... .3 3.1.4结果总结及不确定性分析. ...24 3.2中国协同减排路径方法与情景设置 ...5 3.2.1能源经济模型:IMED|CGE ...5 3.2.2情景设置... ...27 3.2.3末端去除率设定. ...31 第四章协同减排路径双向效果效益评估. ...3 4.1减排政策对空气污染物的协同权衡与阶段性边际效应 .33 4.1.1二氧化碳与空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33 4.1.2碳减排对于空气污染物的减排成本与协同权衡作用分析...37 4.2臭氧中长期目标对碳减排的协同权衡. ..4 4.2.1臭氧中长期目标下二氧化碳和臭氧前体物排放趋势.. ...44 4.2.2臭氧中长期目标的碳减排潜力及关键减排部门.. ..4.5 4.3未来多种情景下全国一次污染物排放及PM2.s和Os浓度变化路径..45 4.3.1不同情景下全国一次污染物排放变化... ...47 4.3.2不同情景下全国PM2s和Os浓度变化路径. ..49 第五章温室气体、臭氧与气候变化协同治理 ...5 5.1历史时期甲烷浓度变化 ...5 5.1.1全球甲烷浓度变化. ...5 5.1.2中国甲烷浓度变化. ...57 5.2历史时期甲烷变化对对流层臭氧变化的影响 ...59
5.3未来甲烷排放协同控制对对流层臭氧和气候变化的贡献 5.3.1甲烷排放协同调控对全球对流层臭氧的影响. 19’ 5.3.2甲烷减排对中国对流层臭氧的影响.. ..63 5.4甲烷排放协同调控对未来气温变化的影响... ...5 5.4.1甲烷排放协同调控对全球气温变化的影响. ...65 5.4.2甲烷排放协同调控0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67 5.5不同减排路径下的大气氧化性与温室气体变化. ...9 5.5.1研究原理.. ...69 5.4.2未来大气氧化性和温室气体变化.. ...70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72 6.1结论. ..72 6.2建议.. ...74 参考文献. .76
第一章立项背景、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空气污染治理实施以来,我国环境空气 质量明显改善,二氧化硫、细颗粒物(PM2.5)等一次污染物浓度较之2013年降 幅达到30-50%.

但是,近几年来,臭氧(0)已经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的重 要因素,2015至2019年全国0年均浓度、污染范围和持续时间呈逐年缓慢上 升趋势,2020年年均浓度虽有所降低,但整体态势并没有完全扭转.

仅依靠空气 污染物末端治理难以实现空气质量目标,减少与化石燃料使用、传统制造业转型 等源头改进也十分重要.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 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常规大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 (CO2)大都源于化石燃料的燃烧,空气质量改善需求也将有利于低碳转型目标 的推进.

同时各地区气象条件、污染物排放特征、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能源结 构等都存在差异.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省级及区域空气质量目标的实现路径及其 对气候减缓的协同效益,无疑成为函需探讨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 下,基于Os、PM2.s与温室气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Os和PM2s污染协同防控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走下去,今后的协同控制指标体系应如何建 立?

如何更高地对接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

这一系列问题都亚待解决.

作为近年来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世界级城市群,中国对于粤港澳大湾区 (Guangdong-Hongkong-Macao Greater BayArea GBA)的环境空气质量工作提出 了要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要求.

GBA需要更积极探索在实现双碳目标下,如何 走出一条以能源调整、消费控制为主、末端治理为辅的减排路径.

0综合防控技 术和CO2深度减排已成为当前包括GBA区在内等区域的重大需求.

区域环境空 气质量管理中不仅要树立多污染物非线性协同控制战略,更要考虑温室气体和大 气污染物协同减排战略,建立大气二次污染物前体物非线性减排、温室气体协同 减排的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施区域甚至是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

然而,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在评估碳减排的空气质量协同效益分析方面,而 对于各地区实现O达标对CO2减排影响则缺乏探讨.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基础 资料收集和模型模拟,本项目立足于气候变化下温室气体与Os和PM2s相互作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