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碳中和背景下交通部门近零排放战略-路径-对策研究-摘要.pdf

pdf,交通部门,摘要,碳中,零排放,研究报告
文档页数:9
文档大小:227.24KB
文档格式:pdf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上传会员:
上传日期:
最后更新:

能源基金会资助项目 碳中和背景下交通部门零排放战略、 路径、对策研究(摘要)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2022年10月
0.执行摘要 快速增长的运输与出行需求,不但增加了中国交通运输领域二氧 化碳排放量(本研究将统一简称为“交通部门碳排放”),还加剧了城 市拥堵、货运效率等挑战.

交通部门的碳减排对于中国实现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降低能源进口依赖,推动新能源交通装备产业转型,都 至关重要.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 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并于2021年10月指出“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陆 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和一系列支撑保障措 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1”是指《中共中 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的意见》,是管总体管长远的,发挥统领作用;“N”是指国务院印 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首的政策文件,包括能源、工业、 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分领域分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

目前,我国的 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

《 列减少道路交通领域低碳发展的措施,涉及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 运输结构绿色调整、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

该方案指出, 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行动的目标为“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 保持在合理区间”.

这表明,中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在近期仍存在 上升势头.

与此同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预测模型表明,为实现《巴 黎协定》中全球温升不超过2℃的目标,全球交通运输业的温室气体 -2-
排放有必要在2020年至2025年之间达到峰值.

考虑到中国的交通 运输温室气体排放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因此,交通运输部门的减排对 实现《巴黎协定》目标与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在交通运输部门不同运输模式低碳发展路径,需要在量化减排效 果的基础上,科学的设计差异化的路径.

公路运输是最主要的碳排放 源,新能源工具装备的技术成熟度最高:考虑到航空和水运不成熟的 减排技术与高昂的减排成本,近期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突破与 成本下降为道路交通领域减排带来了新机遇.

为实现《巴黎协定》目 标与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促进低碳投资与技术创新,需要量化 分析中短期不同路径下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情景的减排效果,进而提出 面向碳中和的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

为此,本研究基于自主研发的交通运输与经济、能源、环境仿真 集成模型(T3E-SAM),结合了对中国交通部门中长期减排趋势进行 预测,并识别了重点减排措施.

并对未来4个低碳交通模式进行了探 索性研究:一是结构调整潜力及未来路径设计;二是城际交通变革及 未来路径设计;三是重型货车减排潜力及未来路径设计;四是共享化、 智能化、电动化城市出行变革路径.

主要结论包括: (1)交通部门碳排放总量仍将增长一段时期,新能源运载工具 推广的速度与广度决定了未来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 中国客货运需求仍将持续增加,导致交通部门碳排放将持续增长.

然而,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实施,交通部门碳排放有望在2034年 1 国际能源署,2021:Fransen,2019 -3-
实现达峰(详见双碳政策推演情景),陆路石油消耗量有望在2030年 实现达峰.

如果采取更为积极的运输结构优化措施、新能源应用措施 及低碳技术推广措施,交通部门的碳排放达峰时间可提前至2030年 (见深度减排情景).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推广是最主要减排措 施,其深度与广度将决定未来达峰的峰值、时间,以及未来碳中和的 可能性.

到2060年,如果新能源交通运输工具装备技术成熟,交通部门 的碳排放有望在2020年的基础上减少78%.

如果同时采取更积极的 新能源汽车推广和运输结构优化措施,2060年的道路交通领域的碳 排放可在2020年基础上减少92%,基本实现交通部门的近零排放(深 度减排情景).

在交通部门的各项减排措施中,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 用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其后依次为运输结构优化、车辆能效提升.

短 期来看,运输结构优化、传统燃料运输装备能效提升的减排成效显著; 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推广与应用对道路交通领域实现近零排放将起 到决定性作用.

(2)运输结构优化减排效果有限,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大宗货物运输量占我国全社会货运量的60%以上,公路运输是 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

铁路 运输方面,未来通过建设铁路运输专用线、推进铁水联运信息交换、 加快多式联运等措施,增加铁路运输货运量.

在铁路得到充分的应用 的情景下,铁路运输量将持续增加,但考虑铁路运输线路有限性及铁 路运输效率.

未来最乐观的情况下(极限情景,运输结构调整政策做 到极致),2060年货运量能够从2020年的46亿吨增长到2060年的 -4-
91亿吨,增长近100%.

水路运输方面,受限于运输场景及运输时效 性的需求,内河货物量增长存在上限,沿海货运量增速稍快.

通过对 高等级航道、多式联运枢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水运船舶的大型 化、标准化推进,能够进一步增加水路货运量.

内河货运量从2020年 的41亿吨增长到2060年的61亿吨,增长20亿吨.

沿海货运量能够 从2020年的55亿吨,增长到2060年的85亿吨,增长30亿吨.

通过建模分析,得到在实现最优的运输结构调整的情景下,即到 2060年,铁路、水路运输承担绝大部分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的情景 下,通过运输结构调整的举措在2040年左右碳减排效果最大,能够 减排1.57亿吨.

2040年后,考虑到低碳化货运车辆的普及,运输结 构调整所产生的减排量逐步减少.

仅采用运输结构调整能够带来的减 排效果有限,需要多种减排措施组合实施.

具体路径上,未来可以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推动各种交通运输方 式深度融合,进一步优化调整运输结构,提升综合运输效率.

在基础 设施方面,提升多式联运运载能力和衔接水平,达到基础设施的硬联 通.

在运输服务方面,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升级 服务软联通.

在技术方面,推进集装箱技术应用,增加适箱货物产品.

(3)高铁将承担更多城际客运量,民航是长距离城际客运主力 铁路运输逐步成为最主要的城际客运方式.

自2008年首条高铁 开通以来,铁路运输逐步成为最主要的城际运输方式,2019年铁路运 输周转量占比达42%.

2019年公路运输量最大,但降低趋势明显, 较2012年峰值下降65%,年均下降12%.

民航运输距离持续上升, 2019年为1774公里.

铁路运输平均距离持续下降,自2008年峰值 以来,下降了25%,年均下降2.3%.

与高铁普及时间重合,对中短 -5-

资源链接请先登录(扫码可直接登录、免注册)
①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如果您对本资料有版权申诉,请及时联系我方进行处理(联系方式详见页脚)。
②由于网络或浏览器兼容性等问题导致下载失败,请加客服微信处理(详见下载弹窗提示),感谢理解。
③本资料由其他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数量等令人满意,若存在资料虚假不完整,请及时联系客服投诉处理。

投稿会员:匿名用户
我的头像

您必须才能评论!

手机扫码、免注册、直接登录

 注意:QQ登录支持手机端浏览器一键登录及扫码登录
微信仅支持手机扫码一键登录

账号密码登录(仅适用于原老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