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 ENERGY FOUNDATION 能源基金会 “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典型 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Low CarbonandEnvironmentalAssessmentforChinaBuilt IndustryParksBRI Countries 中能世通(北京)投资咨询服务中心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业委员会 二0二0年一月
前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来,建章立制,脱“虚”向“实”,取得了举世瞩 目的成绩.
广泛建立全球互联互通的伙伴关系,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长 的投资与经贸往来,以及数以百计的境外园区建设,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沿 线国家和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持续推进和不断深 化,促进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使“一带一路”成为了共建共享之路、经济繁荣 之路、绿色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
境外园区作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开展产业合作的有效载体,凝聚多方力量,整合优势资源,为各方搭建了合 作共赢的平台.
近年来,境外园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促进东道国工业化、城 镇化进程,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
境外园区不仅是中国企业“抱 团出海”投资聚集地,也是国际资本和私人企业投资的新领域:不仅是降低中国 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一种创新模式,也是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国际化分工合 作的新趋势;不仅是向沿线国家展示与分享中国经验、获取中国资金和技术支持 的窗口,也是各国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繁荣的新实践.
发展是硬道理,绿色发展是主旋律.
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下中国建 设的境外园区绿色化发展备受瞩目.
尤其是对境外园区在能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 用、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制造、绿色融资、绿色消费、绿色创新 等绿色发展的现状及进展、绿色发展成果评估和评价、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持续 改进的方法和措施等方面格外关注.
然而,目前国内外相关机构已有的研究尚未 给出全面、综合和准确的答案.
鉴此,在能源基金会的资助下,本报告分“现状评价、经验案例、问题建议” 三个板块,从厘清中国境外园区的发展模式、投资规模、产业布局、投资主体、 相关政策,以及园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现状入手, 通过资源环境指数和绿色发展指数两个指标体系分析与评价,结合境外园区绿色 发展的典型案例,并借鉴中国工业园区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实践经验和成果,提出 相应的合理化绿色发展政策建议,为境外园区建设的决策者、建设者、和运营者, 以及国内外入园企业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境外园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一年多的研究过程中,本报告得到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戴 彦德原所长、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白荣春原副主任、能源基金 会工业项目何平主任、联合国工发组织一带一路中心郭力主任、发改委“一带一 路”中心牟雄兵副主任、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李晓文处长、中国国际贸易
“一带一路”中国境外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促进委员会发展研究部杨挺副处长等领导及专家给予多次指导,清华大学环境学 院清洁生产与生态工业研究中心陈吕军主任、能源创新中国区何东全主任、世界 资源研究所(WRI)苗红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能源效率中心 熊华文副主任、国瑞沃德(北京)低碳经济技术中心王健夫主任、安能翼科(北 京)能源咨询发展中心桑品主任等领导和专家对本报告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在 此,一并向他(她)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报告依据系统、客观、科学的原则,注重政策性、理论性、知识性和实用 性相结合.
力求准确反映中国境外园区发展现状和境外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客观 呈现典型案例,建议境外园区绿色化发展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鉴于时间仓促、 水平有限,报告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悬请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再一次特别感谢能源基金会一直以来对我们及相关的研究给予的大力 支持和无私帮助.
课题组 2020年1月
“一带一路”中国境外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摘要 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贸易 合作不断扩大,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 对外贸易增速.
中国投资已经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个热点和亮点,投 资规模不断增加.
截至2018年底,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超过900亿美元,投资规模较2013年增加近20%.
其中,约三分之一的直接投 资用于建设境外园区,境外园区总数达到99家,总产值逾900亿美元,入园企 业超过4000家,上缴东道国税费22.1亿美元.
境外园区中工业园区占到绝大部 分,数量达到69家,投资规模、入园企业数量、产值规模、上缴东道国税费规 模均占“一带一路”境外园区相关指标的85%以上.
境外园区的建立,不仅 为中国国内产品出口提供了诸多机遇,推进了“一带一路”投资使利化,而且通 过产业集聚为企业海外投资创造了稳定有序的环境,是中国深入开展国际经贸合 作、促进与沿线国家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利共赢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境外园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受中国自身工业化演变和东道国国情和资源条件 的共同影响,主导产业展示出强烈的时空特点和区域特色,园区建设企业和入园 企业逐渐丰富产业门类,进行产业升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将劳动密集型、 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金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
随着主导产业不断向更加多元化 和高级化的方向发展,境外园区类型也从单一制造、贸易物流园区向科技园及创 新区域、海外研发中心型园区转变,逐渐出现了包括重工业园区(占比13.1%)、 轻工业园区(49.5%)、高新技术园区(2.0%)、综合产业园区(5.1%)、农(林) 业开发园区(18.2%)、商贸物流园区(12.1%)等诸多形式.
目前,六成以上境 外园区位于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沿线国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空间都较为有限, 绿色发展是境外园区的重要主题.
因此,我们以“一带一路”境外园区为对象, 对境外园区资源环境状况、绿色发展水平、投融资环境,以及境外工业园区绿色 发展典型经验等内容进行研究,得到如下发现和结论.
一、六成以上境外园区位于碳排放强度较高的沿线国家,境外园 区绿色化发展是“一带一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董头戏” 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境外园区,一方面促进了东道国经济发 展、产业升级,推动东道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短期内 温室气体排放量上升等问题.
2018年,逾6成境外园区位于碳排放强度大于世 界平均水平的沿线国家,境外园区能源消费量为2300万吨标准煤,碳排放量约 为5300万吨二氧化碳,较2013年增长了四倍.
未来,随着园区配套设施不断完 4
“一带一路”中国境外的典型工业园区绿色化研究 善、招商工作全面开展和入园企业正常生产,境外园区能耗需求量将持续增长, 也使东道国面临较大的碳减排压力.
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通过与 东道国生态环保政策、法规和标准之间的对接,将中国在国内工业园区绿色发展 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融入“一带一路”工业园区项目中去,对于增强东道国应 对气候变化的意识和能力,实现境外园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都 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境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类型工业园 区绿色转型存在差异且发展不均衡 截至2018年,69个境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综合指数为28.9分,绿色发展水 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6年来开发建设的境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上升趋势 尤为明显,这些园区已意识到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充分认识 到境外园区在资源共享和环境管理上的突出优势,开始重视园区增长质量和自然 资源可持续的平衡,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如中印综合产业园青山园 区、中白工业园、中越(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等工业园区,是“一带一路”沿 线中国企业建设的境外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
但总体来看,不同级别、不 同类型、不同区域、不同建设主体的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总体上存在差异,表现出 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
而导致园区绿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还与园区所在区域 资源环境的差异性有关,资源环境差异不仅决定了不同区域境外园区绿色发展模 式的差别,也决定了不同类型境外园区绿色发展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其中,高新 技术园区(平均63.5分)绿色转型程度较高,加快形成集聚化、特色化、高端 化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势明显但需要注重全面发展.
重工业园区(平均50.5分) 绿色转型态势较好,一批中国企业建设的重工业园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基 础设施先行”的理念,基本实现了“集中供汽、集中供水、集中处理污水”的管 理模式,部分园区实现了节能减排和资源能源循环利用的目标,但在新兴产业占 比、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短板依旧突出.
轻工业园区(平均21.6分)和综合 产业园区(平均24.2分)在绿色发展包容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园区绿色 化运营管理、科技创新以及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三、境外园区工业能耗强度比东道国同类水平低50-60%,带动 了东道国工业水平整体提升 境外园区建设不仅促进社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带动社区就业率提升,还有 力推动了东道国工业化进程及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参与度.
近年来,入园企 业实施的技术和能力提升措施显著提升了东道国技术和能效水平.
截至2018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