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长期空气质量 改善路径及健康效益 1911 ENERGY FOUNDATION 清華大学 能源基金会
摘要 我国当前空气质量距美丽中国愿景和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本 研究设计了中国2030年和2050年的清洁空气总体目标:结合能源转型和末端控 制措施构建了中国未来排放情景:评估了不同情景的环境与健康效益.
研究表明, 在NDC承诺和蓝天保卫战政策的强化作用下,中国基本可以在2030年可达到35 μg/m²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但难以实现未来中长期(2030-2050年)的根本 性改善.
与2度全球温升目标相适应的能源转型对中国在2050年实现15μg/m²的 环境目标起到关键性作用:1.5度下的能源转型则有助于将全国平均暴露水平进一 步降低至10ug/m²以下.
相较于现有政策情景,同时开展深度能源转型(2度和1.5 度)和最佳可行末端治理,可分别在2030、2050年避免24-37和136-164万人 的过早死亡,有效缓解未来人口变化导致的健康负担.
作者团队 清华大学 贺克斌,张强,同丹,程静,刘洋 支持机构 能源基金会 2020年4月
目录 1.背景介绍. 1.1.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 1.2.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 1.3. 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愿景.. 2.我国中长期清洁空气总体目标设计. 5 2.1. 我国空气质量标准演变历程, 2.2. 我国中长期清洁空气总体目标设计, 6 3.我国中长期减排路径探究 8 3.1. 研究方法学框架. 3.2. 实现清洁空气目标的减排路径设计 4.我国中长期能源、排放和空气质量演变.. II 4.1. 不同气候目标下的能源系统演变 II 4.2. 不同情景下的碳排放变化. 13 4.3. 不同情景下的污染物排放变化.. ...15 4.4. 不同情景下全国及重点区域的空气质量演变, 18 5.气候政策对实现清洁空气目标的关键作用, 22 5.1. 气候与环境政策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 22 5.2. 气候与环境政策对空气质量改善的贡献. 23 6.我国中长期空气质量改善的健康效益, 25 7.主要结论 29 参考文献 . 30
2050年清洁空气战略研究 1.背景介绍 1.1.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历程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经历了1970-1990年间对工业点源的 悬浮颗粒物控制,1990-2000年间对燃煤和工业源的二氧化硫(SO)和悬浮颗粒物的控制, 于2000年进入对多污染源导致的区域复合型污染的控制阶段.
2000-2018年我国加快了 大气污染防治进程.
附表1总结了自2000年以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主要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2001-2005年 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综合目标是将全国SO排放量削减10%,并将“两控区”SO 排放量降低20%以控制全国的酸雨和SO污染.
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将SO排放 量纳入国家约束性总量控制目标,要求以火电厂建设脱硫设施为重点,确保2010年全国 SO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0%.
“十二五”期间,我国进一步将NO排放纳入国家约束 性总量控制目标,要求2015年全国的NO.和SO2排放量分别较2010年降低10%和8%.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以颗粒物 浓度为约束对各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大 举措,是第一次以环境质量为目标约束的战略行动.
2018年,继“大气十条”之后,生态 环境部发布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制订了未来三年内,我国在大气污染 防治方面的任务、目标及计划,以期大幅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
1.2.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 近年来我国大气细颗粒物(PM2s)污染显著改善.
2018年全国PM2s年均浓度为39 μg/m²,相较2013年降低了45.8%.
从重点区域的变化来看,表1展示了2013-2018年全 国及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和珠三角等重点区域PM2s年均浓度及降幅.
京津冀、长 三角、珠三角作为“大气十条”中的重点区域,2013-2017年PM2s污染显著改善,且京津 冀的改善幅度最大,其PM2s年均降幅达到11.9%.
2017年,汾渭平原成为全国PMzs污 染最严重的区域,PM2s年均浓度达67μg/m²,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PMas年均
2050年清洁空气战略研究 浓度分别为64、44和34μg/m²,珠三角地区的PM2s年均浓度已达到全国空气质量二级标 准.
2017-2018年,作为“蓝天保卫战”的重点区域,京津冀和汾渭平原的PM2s污染得到 明显改善,相较2017年的PM2s年均浓度分别降低了14.1%和10.8%,远高于全国的平均 降幅,但浓度值仍高达55和58ug/m²,距离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35μg/m²)和WHO 第三阶段过渡限值!
(15μg/m)仍存在较大差距.
表1全国及重点区域2013-2018年年均PM2s浓度变化 2013 (742017 (74 区域 2013-2017 2017 ((-2018 城市统计)城市统计) 年均降幅城市统计)城市统计) 年降幅 全国 72 48 9.6% 43 39 9.3% 北京 90 58 10.4% 58 51 12.1% 京津 天津 94 62 9.9% 62 52 16.1% 河北 108 68 10.9% 65 55 15.4% 全区域(13市) 106 64 11.9% 9 55 14.1% 上海 59 6 9.8% 39 36 7.7% 长三 江苏 OL 49 8.5% 50 46 8.0% 角 安徽 82 58 8.3% 56 49 12.5% 全区域(25市) 67 44 %0'01 48 44 10.2% 珠三 广东 49 36 % 33 31 6.1% 角 全区域(9市) 47 34 7.8% 31 29 6.5% 陕西 90 54 12.0% 55 48 12.7% 汾渭 山西 79 59 7.0% 9 55 12.7% 平原 河南 105 62 12.3% 66 61 7.6% 全区域(12市) 93 67 7.9% t9 58 10.8% 图1展示了2013-2018年全国各省市年均PM2s浓度变化情况.
从省级尺度看,各省 在2013-2018年间的PMzs浓度均呈现出总体下降趋势.
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浙 江、湖北和湖南等省市PM2s浓度在六年间的降幅在40%以上:吉林、黑龙江、四川和青 海等省份的PM2s浓度降幅则达到50%以上.
至2018年,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浙江、 福建、广东、海南、贵州、云南、西藏和青海等地区的PM年均浓度已达到国家二级空 气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