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FOUNDATION 能源基金会 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0 中国现代化的 新征程 “十四五”到碳中和的 新增长故事 决策者摘要
致谢 本报告是能源基金会与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研究由能源基金会率头,由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负责协调,国内国际多个研 究机构参与.
能源基金会和研究团队向能源基金会中国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综合工作组的国际咨询圆桌会专家.
相关机构和报告评间人表示感谢,他们为改 本报告的框架和具体研究内容提供了宝责建议: 评阅人(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Sonia Aggarwal 能源创新政策与技术公司副总载 白菜春 全国能源基础与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Richard Baron 2050路径平台(2050Pathways Platform)执行主任 Jae Edmonds 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NNL)全球变化联合研究所首席科学家 Michael Greenstone 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策学院米尔顿弗里德曼讲席经济学教授 Cameron Hepburn 牛津大学史密斯学院院长,环境经济学教授 Frank Jotzo 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教授,气候与能源政策中心主任 姜克费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Emar Kriegler Amory Lovins 落基山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兼荣誉主席 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晓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 刘强 儿童投资基金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项日总监 Bert Metz IPCC第三次和策四次评估报告级解气候变化联合主席,气候政策专家 Artur Runge-Metzger 欧里委员会环境部国际读判和欧里行动监测部门气候战略主管 Nicholas Stern勋前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Jawied ueuoy 第三代环保主义组织(E3G)项目负责人 Jonsthan Pershing 威廉与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环境项目主任,原美国气候变化特使 Jim Skea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委员会英国能源战略研究员,教授,IPCC三工作组联合主席 Antonio Soria 欧里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气候变化,能源与交通经济学主任 Robert Stowe 哈佛大学环境经济学项目执行主任,哈佛大学气候协定项日联席主任 米兰理工大学气候变化经济学教授,经济与环境欧洲研究所所长 Adair Tumer爵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新经济思维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王毅 中国科学院科技最略咨询研党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王志轩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 John Ward Pengwem Associates 咨询公司常务董事 Matthias Weitzel 欧里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官员 开普敦大学能源研究中心教授,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协调作者 谢春萍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慧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政策研究员 周大地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十四五”规划专家委 员会委员,国家“十国五”能源规划专家组副组长 周峡 国际金融公司绿色金融专家 此外,感谢能源基金会徐藏.
余岚和卢伊楚在该报告校对和制作过程中给予的支持.
中国现代化的 新征程 “十四五” 到碳中和的 新增长故事 决策者摘要 2020年12月 研究和作者团队 主要协调作者 →能源基金会:博莎,杜 →美国马里兰大学:LeDnClarke,余莎 主要作者(按照单位和作者字母顺序排列) 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风振华,王雪成 一能源基金会:陈灵艳,杨卓翔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刘俊怜 →绿色创新发展中心:杨鹏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NickasForsell,郭非,VolkerKrey →中国人民大学:陈敏鹏,王克 一清华大学:柴麒敏,张强 →美国马里兰大学:崔宜筠,NathanHultman,楼洁红,宋嘉玮 建议引文 基金会,北京,中国.https:/
中国提出在20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愿景,不仅 要中国在制定强劲的长期战略的同时,有效识别 展现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发挥领导作用的决心, 电力、建筑、工业、交通、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 也将为中国在瞬息万变的全球背景下实现经济增长 等关键部门的近期行动,从政策、金融和技术等多 和普惠繁荣莫定基础.
由20年碳中和愿景所引领 角度实现跨行业合作.
本报告全面闻述了中国脱碳 的一系列转型工作,将提升中国在新兴的绿色经济 战略,有效识别战略中整个经济体系以及各经济部 领域的领导地位和竞争力,为结构性工业改革提供 门的关键要素,为后续研究工作指明方向,以支持 支持,逐步淘汰高污染能源与行业,加强能源安全, 中国成功实现包括碳中和、绿色增长、生态文明以 在持续显苦提升人民健康和福社的同时,全方位改 及可持续发展在内的长期目标.
善生态环境.
20品年碳中和愿景的实现颠具挑战, 中国在瞬息万变的全球背景下提出碳中和愿景 全球环境瞬息万变.
科技革命以及信息革命,极 在乘风破浪同时放眼未来的征途中,中国在重点 大地推动了互联互通以及生产力的重大变革.
人工智改善民生和福社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行新的发展 能、大数据和量子信息等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正在观(见以下专栏).
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 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彼此互动的方式.
电池、 代表大会报告重申了“两个百年目标”:到2021年 光伏和新能源汽车等清洁能源技术的飞速发展,甚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到2049年把我国建成富强 超过了十年前人的预期.
这些趋势催生了全新的 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上述愿景 行业和商业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发展.
未来几 着眼于建设更高质量、更开放包容和具有凝聚力的经 十年至关重要,因为新增长动能将全面取代旧动能.
济、政治和社会体系.
新发展观的基础是:以更为绿 色、高效和可持续的消费与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 中国发展日新月异.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发展模式,帮助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建立更健康的 中国GDP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超过8.5亿人 生态系统,共同谱写“生态文明”.
摆脱了贫困(世界银行,2020年).
中国目前是全球 第二大经济体,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
事实证明,高 2020年9月,中国宣布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 度依赖资源密集型高污染制造业、出口和投资以及廉 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 价劳动力驱动下实现的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不断 和”的目标.
尽管总体碳中和与碳达峰目标很明确, 下降的生产力和劳动力等结构性限制已经使中国经济 但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论证,中 增速放缓.
与此同时,中国日益增长的中等收入人群 国也尚未提交本世纪中叶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
带来日益增长的商品和服务需求,及其对更安全、更 中国的转型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重大且普惠的利益, 健康、更幸福和更平等生活的向往.
与此同时,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 中以快速有序的方式向新经济模式转型.
有整于此, 展望未来,本世纪中叶的中国将完全迥异于今日 本报告全面闸述了如何支持中国同时实现碳中和目标 的中国,这意味着长期的挑战与机遇.
届时,中国人 以及现代化远景目标的新增长路径,为中国在2060 民的生活水平将接近当前的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如65 年之前实现碳中和所需的长期部门战略和近期行动提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从2019年的11.5%增长到接近 供借鉴.
30%(UN-DESA,2019年).
因此,中国低排放发 展路径并非只按照中国现状来设计,而是必须以未来 实现全面现代化为前提来考虑其战略内涵.
构建与碳中和目标相一致的2035年目标 中国现有目标和政策将服务于碳中和目标所必 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 须的新增长路径,近期政策也反映了中国新发展目 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标与整体技术环境和增长战略的衔接.
2020年通过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 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 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概 加强各个领域的发展,包括但不限于经济、 述了中国未来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的主 卫生、人均GDP、区际公平和技术.
要特征如下: 总体而言,以上2035年目标登然与200年前实 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 现碳中和战路一致.
中国下一阶段的讨论和规划重 家前列; 点应放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行动上,推动当前政策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 与2035年目标相衔接,并保证转型方向与2080年长 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运目标相一致.
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碳中和愿景是高质量增长与发展的基础 未来几十年,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中国 转型,将被视为新的增长路径--多目标协同发展的 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及碳中和目标所引领的经济 蓝图(见图1).
图1:中国的新增长战略与碳中和愿景 机构参与 新增长战略 可持续金融 就业 经济竞争力 保护自然资本 能源安全 中国 现代工业 空气污染与健康 碳中和 技术创新 可持续交通 公平转型 零碳建筑 非CO减排 低碳发电 决策者插要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