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FOUNDATION 能源基金会 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2 深度电气化助力碳中和
致谢 本报告是能源基金会与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
研究由能源基金会牵头,由马里兰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 负责协调,国内国际多个研究机构参与.
本报告作者对马里兰大学的高性能计算中心(htp:/pccLumdedul表示感谢.
能源基金会和研究团队向报告评阅人表示感谢,他们为改进本报告的框架和具体研究内容提供了宝贵建议: 评阅人(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欧满气候基金会贸易项日主任,2050路径平台(2050Patways Paform)执行主任 Jae Edmonds 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PMNL)全球变化联合研究所首席科学家,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Michal Greenslene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蕨学院来尔额弗里德曼讲席经济学教授 Amery Lewins 落基山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兼荣誉主席 Rer Stow 哈佛大学环境经济学项目执行主任,哈佛大学气候协定项目联席主任 来兰理工大学气候变化经济学教授,经济与环境欧测研究所所长 能源转型委员会主席,新经济思维研究所高级研究员 王绍达 芝加哥大学哈里斯公共政黄学院助理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 John Ward Pen Aastciales咨询公司常务董事 Matthias Weitzel 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项目官员 Harald Winkler 开普敦大学能源研究中心教授.
IPO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主要协羽作者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政策研究员 赵昌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属知识中心主任 免责声明 若无特别声明,本报告中陈述的观点仅代表作者意见,不代表能源基金会的观点.
能源基金会不保证本报告中信息 及数据的准确性,不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引起的后果承担责任.
-凡提及某些公司,产品及服务时,并不意味着他们已为能源基金会所认可或推荐,或优于未提及的其他类似公司.
产品及服务.
Cover Phalc @Erarngy faundation China
深度电气化助力碳中和 2022年11月 研究和作者团队 主要协调作者 能源基金会:傅莎 →美国马里兰大学:余莎 主要作者(按照单位和作者英文名字字母顺序排列)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秦埔 能源基金会:陈灵艳,杜,李曼琪,梅程程,杨卓翔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郭非,VilarKne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刘俊伶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NinaKhanna鲁虹佑,周南 →北京大学:吴雅珍 →中国人民大学:王克 →清华大学:柴麒敏,陈文颖,张枢 →美国马里兰大学:Jema Behrndt,程心照,Leon Clare Nathan Hultman,楼洁红 建议引文 余莎,傅莎,LBehrendt,柴麒敏,陈灵艳,陈文颖,程心照,L.Clarke,杜,郭非,N.Hultman,NKhanna V.Krey李曼琪,刘俊伶, 鲁虹佑,楼洁红,梅程程,秦潇,王克,吴雅珍,杨卓翔,张枢,周南(2022))“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2:深度电气化助 力碳中和能源基金会,北京,中国 htps:/ww./14FYP-zh/Reports-zh/eport-iceg--zh
言 前言 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碳中和目标 究和试点示范,旨在探索和实践符合碳中和愿景 以来,世界共同经历了深刻而复杂的起伏变化.
的高质量经济增长模型.
在新形势下,中国仍坚定不移地落实2060年前 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
2021年,中国提交了 2020年,我们成功发布了《中国碳中和综 更新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中国本世纪中 合报告》系列的第一篇,全面阐述了中国协同实 叶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并构建起碳 现2060年前碳中和承诺以及高质量发展的长期 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目标的新增长路径.
这份报告勾勒出中国的低碳 转型战略,有效识别了整个经济体系以及各经济 能源基金会作为一家自1999年起在中国开 部门的关键要素.
电气化作为中国实现碳中和目 展工作的非营利性慈善组织,致力于通过安全和 标的五大支柱之一(其他四大支柱分别是可持续 可持续能源促进中国和世界的繁荣发展和气候安 能源消费、电力部门脱碳、低碳燃料替代和碳移 全,井一如既往地支持碳中和愿景下的科学研究 除),与电力部门脱碳相结合,不仅为推动电力 和政策制定.
为推动低排放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实 部门相比其他部门更快地实现大幅减排提供了可 施,我们在2018年发起了探索“多赢”长期低 行选择,也为遇制并最终减少终端能源消耗提供 碳发展路径的旗舰计划--中国中长期低碳发展 了机会.
因此,我们决定继续全面和深入地探讨 战略综合工作组(LTS).
我们希望这份努力能 碳中和背景下的电气化问题,并聚焦终端部门电 够助力中国迈向可持续繁荣的碳中和道路.
气化和电力部门低碳化的协同转型.
直至今日,LTS工作组已经启动三期旗舰项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发布系列报告的 目(LTSI II,1II),与三十多家中国顶级智库合 第二篇.
这份报告凝结了9个国际顶尖气候变化 作发起超过五十个高水平研究项目,内容覆盖中 研究和模型团队的智慧结晶,汇聚了众多专家的 国脱碳行动各重要部门、领域和主题.
在2020 宝贵意见.
本报告特别关注电气化及相应的电力 年LTSI期成功搭建中国碳中和路径总体框架的 系统转型对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作用, 鼓舞下,LTSII期将研究重点转向2035年中国 并为各部门提供一揽子近期行动和远期战略建议, 低碳转型的实施路线图,LTSIII期进一步聚焦, 涵盖技术可得性、区域差异和经济成本.
报告所 致力于探索碳中和下的技术创新.
同时,为吸纳 提出的近期行动、远期战略和政策框架将有力促 国际观点,能源基金会持续与国际应用系统分析 进中国电气化和电力部门低碳化的发展进程,助 研究所、马里兰大学、欧盟联合研究中心、波茨 力中国成功实现低碳增长.
坦气候影响研究所、荷兰环境评估署、2050路 径平台、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等国际一流 当下,机遇与挑战共存,竞争与合作交织.
智库和专家合作,就LTS模型和技术展开探讨.
中国低碳转型和经济转型比以往更急切需要持续 这些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有力推动了气候和能源领 而深入的研究,能源基金会将不遗余力予以支持.
域的研究和知识共享,并建立了开放的多边知识 我们将真诚不懈地与合作伙伴共同追求多方共赢 交流平台.
此外,能源基金会通过“国际咨询圆 的解决方案,创造、发展、共享可持续的未来, 桌会议”和“经济学家对话”巩固“碳中和”在 讲好中国的“新增长故事”.
中国政策制定中的战略地位,推动“碳中和经济学” 的发展和主流化.
在此,我由衷感谢作者团队,感谢专家 朋友对能源基金会持续和真挚的支持.
我还要特 与此同时,LTS工作组的研究项目已经在超 别感谢能源基金会的梦之队,拥有你们,才能梦 过15个省市落地生根,支持地方层面的低碳研想成真!
再次诚挚地感谢!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
目录 术语列表 01 引言 01 02 中国气候政策最新进展 05 2.1社会经济、能源和排放最新趋势 06 2020年以来社会经济、能源和排放趋势 06 能源布局和排放的区域差异 07 2.2近期政策进展 08 政治承诺强化气候行动决心 08 “1N”政策体系逐步构建 08 各行业和领域气候政策不断创新 09 中国气候政策亮点纷呈 11 政策和实施尚存在挑战 13 206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路径 14 3.1情景设置 15 3.2排放路径 16 3.3能源转型 19 一次能源 19 终端能源 22 电气化在终端部门的角色 25 4.1现状 26 4.2未来的电气化之路 28 4.3政策含义 30 05 建筑部门电气化路线图 32 5.1现状 33 5.2建筑部门电气化对碳中和的作用 34 5.3挑战与机遇 35 挑战 35 机遇 35 5.4电气化的关键领域 36 居住建筑采暖 36 炊事 40 生活热水 40 光伏与建筑的结合应用 40 5.5关键政策措施 41 中国碳中和综合报告2022:深度电气化助力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