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学 ENERGYFOUNDATION 南京大 能源基金会 中国间歇性新能源投资的低碳环境 协同效益评估 Environmentalandclimatebenefitof China'sinvestmentonintermittent renewableenergy 南京大学 清华大学 2023.06.30
关于作者 张炳南京大学教授/博导 于洋清华大学助理教授/博导 徐忠雯南京大学博士后 王思懿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宋强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陈琳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张耀予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ABOUTTHEAUTHORS Bing Zhang Professor/doctoral Supervisor Nanjing University Yang Yu Assistant Professor/PhD Supervisor at Tsinghua University Zhongwen Xu Postdoctoral fellow Nanjing University Siyi Wang Master candidate Nanjing University Qiang Song Master candidate Nanjing University Lin Chen Ph. 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Yaoyu Zhang Ph. 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致谢 本研究由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统筹撰写,由能源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ACKNOWLEDGEMENT This report is a product of Nanjing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and is funded by Energy Foundation China.
执行摘要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仍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电力供应过程中产生大量温室 气体和空气污染物,对气候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为了实现中国双碳目标, 发展风电光伏为代表的间歇性零碳新能源发电技术是最主要技术路径.
间歇 性新能源的蓬勃发展对电力系统运行方式和适应性是一大新的挑战,对电力 系统低碳转型而言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
此外,不合理的新能源空间布局将 不利于引导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需要考虑各区域、 各时间阶段新能源的碳减排效果,分析当前的投资格局与未来发展趋势.
在建设以零碳能源为主的新型电网这一背景下,由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和能源基金会支持,组织相关学者完成了《中国间歇性新能源投资的低碳环 境协同效益评估》研究报告,旨在以中国区域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识别间 歇性新能源的低碳环境协同效益的时空异质性,提出中国区域新能源投资空 间布局:识别新能源减排风险和影响机制,探究如何通过电力市场化改革和 储能投资提升间歇性新能源的减排效益,为推动全球化石能源替代、零碳能 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贡献中国智慧.
报告以中国电力数据为基础,在电改背景下分析中国新型电力系统碳减 排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新能源投资环境价值评估基础上,重新构建中国区域 新能源装机和协同减排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新能源资源进行差 异化的鼓励政策设计.
最后,在此基础上探究储能技术对促进新能源高效利 用的影响,识别中国新能源高比例渗入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政策优化方案.
因此,能源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找准定位,处理好区域异质性、间歇性新 能源出力不确定性等问题.
不同区域在面临政策变迁和市场化改革时也存在 着明显的区别.
为推进新能源高效、有序转型,本研究提出加快构建基于差 异化的新能源低碳环境减排能力的低碳战略和政策体系,确保新型电力系统 供应安全底线、支撑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