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RGY FOUNDATION 能源基金会 济南市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 研究报告 ReportonSynergisticControl ofGreenhouse GasesandAirPollutantsinJinanCity 清华大学 济南市环境研究院 2022.4.14 TsinghuaUniversity JinanEnvironmentalResearchAcademy April 14 2022
目录 第1章研究背景与现状 1.1. 工作背景. 1.2. 济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2 1.3. 济南市能源消费情况... 3 1.3.1. 济南市十三五期间能源消费情况. 3 1.3.2. 能源产出效率.. 4 1.4. 空气质量现状分析.. 1.5. 碳排放现状分析. .5 1.6.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6.1. 结构性污染问题依然严峻 1.6.2. 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不容忽视 ..7 1.6.3. 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压力大.. ..8 第2章研究方法 10 2.1. 目标与技术路线. ...10 2.2. 协同控制量化评估方法. .11 2.2.1. 协同控制概念.. .11 2.2.2. 国际协同管理经验.. ...12 2.2.3. 协同效应评估指数构建. ...1. 2.3. 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构建 ...0 2.3.1. 二氧化排放清单. .20 2.3.2.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22 2.3.3. 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热点排放网格分析. .25 2.4. 模型设置与模型验证. 2.4.1. 模型设置... .28 2.4.2. 排放清单... .31 2.4.3. 模型验证... ...31 2.4.4. 气象模拟分析.. ...2 第3章情景设置及减排潜力分析 35
3.1. 基本假设 ...5 3.1.1.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5 3.1.2. 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预测. ...39 3.2. 情景设置. .2 3.2.1. 情景措施组合.. .42 3.2.2. 能源结构优化措施. ..44 3.2.3. 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与污染减排.. ...5 3.2.4. 运输结构调整及移动源污染防治. ...7 3.2.5. 推动城市精细化环境管理.. ...47 3.3. 污染减排潜力分析... ...48 3.3.1. 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量. ...48 3.3.2. 空气质量达标分析... ...51 第4章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效益评价 ...57 4.1. 单位减污协同减碳量评估 ...7 4.2. 单位减污成本及费效评估 ...1 4.3. 小结. ..63 第5章协同控制路径与政策建议 .66 5.1. 协同控制目标... ...6 5.2.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6 5.2.1. 电力热力行业 ...67 5.2.2. 钢铁行业.. ..68 5.2.3. 其他行业.. ...69 5.3.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70 5.4. 推进交通领域协同增效. .72 5.5. 有续推进工业源深度治理. ...3 5.6. 优化实施其他减排措施. 5.7. 逐步转向以“碳”为引领设计减排路径 ...74 5.8. 顶层设计协同增效与保障措施 ...7. 5.8.1.建立数据管理协同体系.
.74 ⅡI
5.8.2. 加强管理政策创新协同.. ...74 5.8.3. 推动评价管理统筹融合. .75 5.8.4. 统筹协同计量监测体系 .75 5.8.5. 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试点示范. .76 II
第1章研究背景与现状 1.1.工作背景 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同时面临着传统污染物减排、环境质 量改善和全球气候变化应对等多重严峻挑战.
统筹协调大气污染物 减排与温室气体控制是有效改善国内环境质量、落实《巴黎协定》 国际承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 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要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 保卫战,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 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这对应对气候变化和我国大气环境管 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加强和 统筹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生态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做 好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提供政策依据.
环境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具有一定同根同源性,当前减污与降碳 在管控思路、管理手段、任务措施等方面高度一致,需要统筹谋划、 一体推进、协同实施,实现降本增效.
业界普遍认为如果没有碳达 峰、碳中和的推动力,以现有的政策措施,在2030年之后,减污过 程会减缓.
要想进一步提升空气质量,就需要依靠与双碳工作相结 合,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对济南市来说,这一过程会更加靠前.
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当前整体处于由经济高速增长向高 质量发展的转型攻坚期,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大 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末端治理减排的边际成 本越来越高,而深入推进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等方面的结构调 整又存在诸多困难:科学治霾、精准治污的需求日益增长.
为了实 现空气质量的达标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下一阶段需要对现 1